第14章 大采购
关灯
小
中
大
清晨的海雾还未散尽,钱镠已经站在了土坡上,俯视着下方那个被当地人称为“石城”的土围子。
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扑面而来,吹乱了他用草绳随意束起的头发。
“明朝才叫石城...”钱镠低声自语,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柴刀的刀柄。
眼下这个所谓的“城”,不过是夯土垒起的一道歪歪扭扭的矮墙,墙头上杂草丛生,几处明显的坍塌只用树枝草草堵着。
两个穿着褪色号衣的乡兵正靠在豁口处打盹,长矛歪歪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钱镠眯起眼睛,仔细观察着这个介于村落和军事据点之间的地方。
这里离越州州治会稽城还有两日路程,距离永兴县城也要走上大半天。
它存在的意义,更多是为了防备随时可能登陆的海寇,兼作传递烽火的哨所。
钱镠紧了紧腰间的草绳,确保新买的柴刀稳稳地别在腰间。
他特意穿了最破旧的衣服——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粗布短褐,裤腿上沾满了泥浆和盐渍。
这身打扮走在街上毫不起眼,但腰间那把磨得锃亮的柴刀却给他平添几分凶悍之气。
“不进县城是对的。
”钱镠心想。
永兴县城要收城门税不说,守门的兵丁最是刁钻。
他这身打扮——补丁摞补丁的粗布短褐,沾满盐渍的裤腿——却带着铁器进城,保不准被当成盗匪抓起来。
而眼前这个土围子,连个正经的税吏都没有,最适合他这种“见不得光”的私盐贩子。
海雾渐渐散去,阳光开始灼烤着潮湿的土地。
钱镠深吸一口气,迈步向土围子走去。
走近土围子,钱镠才发现所谓的“城门”不过是在夯土墙上扒出的一个豁口,宽度仅容两人并行。
豁口两侧稀稀拉拉地摆着些摊位,形成了一条不到两百步长的“街市”。
在豁口处就能看到有几个早起的农妇已经挎着篮子在里面转悠,讨价还价的声音时断时续地飘出来。
钱镠在入口处顿了顿,右手悄悄摸了摸怀里用破布包着的一百九十文铜钱。
这些钱是他用五斤盐从王家兄弟那里换来的第一桶金,他一刻也不想等了,早上天刚亮他就跑到这个镇子上来了,他今天要来一次大采购。
踏进土围子,一股混杂着鱼腥、汗臭和铁锈的气味扑面而来。
钱镠的鼻子抽动了几下,很快适应了这熟悉的味道。
街道两侧的摊位简陋得可怜:几块木板架在石头上就是柜台,有些干脆把货物直接铺在地上。
最先吸引钱镠注意的是卖针头线脑的货郎。
那是个佝偻着背的老头,面前摆着个破木箱,里面分门别类地放着针、线、顶针、纽扣之类的小物件。
钱镠蹲下来翻了翻,针是粗制的铁针,线是麻线,连根丝线都没有。
“后生要买啥?”老头抬起浑浊的眼睛问道,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
钱镠拿起一根针,对着阳光看了看。
针身粗粝,针眼处还有毛刺,远不如前世见过的钢针精致。
“这针怎么卖?” “一文钱两根,买十根送一根。
”老头咳嗽着说,“线另算,一文钱一束。
” 钱镠摇摇头放下针,他现在还用不到这些物件。
往前走几步是个卖蔬菜的摊子。
地上铺着张破草席,上面摆着几把蔫了吧唧的青菜,还有几个干瘪的萝卜。
钱镠蹲下翻了翻,没看到腌菜。
往前走了几步,是个卖蔬菜的摊子。
地上铺着张破草席,上面摆着几捆白菜,这个时候应该是叫菘菜,还有几个萝卜,这个名字文雅,
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扑面而来,吹乱了他用草绳随意束起的头发。
“明朝才叫石城...”钱镠低声自语,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柴刀的刀柄。
眼下这个所谓的“城”,不过是夯土垒起的一道歪歪扭扭的矮墙,墙头上杂草丛生,几处明显的坍塌只用树枝草草堵着。
两个穿着褪色号衣的乡兵正靠在豁口处打盹,长矛歪歪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钱镠眯起眼睛,仔细观察着这个介于村落和军事据点之间的地方。
这里离越州州治会稽城还有两日路程,距离永兴县城也要走上大半天。
它存在的意义,更多是为了防备随时可能登陆的海寇,兼作传递烽火的哨所。
钱镠紧了紧腰间的草绳,确保新买的柴刀稳稳地别在腰间。
他特意穿了最破旧的衣服——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粗布短褐,裤腿上沾满了泥浆和盐渍。
这身打扮走在街上毫不起眼,但腰间那把磨得锃亮的柴刀却给他平添几分凶悍之气。
“不进县城是对的。
”钱镠心想。
永兴县城要收城门税不说,守门的兵丁最是刁钻。
他这身打扮——补丁摞补丁的粗布短褐,沾满盐渍的裤腿——却带着铁器进城,保不准被当成盗匪抓起来。
而眼前这个土围子,连个正经的税吏都没有,最适合他这种“见不得光”的私盐贩子。
海雾渐渐散去,阳光开始灼烤着潮湿的土地。
钱镠深吸一口气,迈步向土围子走去。
走近土围子,钱镠才发现所谓的“城门”不过是在夯土墙上扒出的一个豁口,宽度仅容两人并行。
豁口两侧稀稀拉拉地摆着些摊位,形成了一条不到两百步长的“街市”。
在豁口处就能看到有几个早起的农妇已经挎着篮子在里面转悠,讨价还价的声音时断时续地飘出来。
钱镠在入口处顿了顿,右手悄悄摸了摸怀里用破布包着的一百九十文铜钱。
这些钱是他用五斤盐从王家兄弟那里换来的第一桶金,他一刻也不想等了,早上天刚亮他就跑到这个镇子上来了,他今天要来一次大采购。
踏进土围子,一股混杂着鱼腥、汗臭和铁锈的气味扑面而来。
钱镠的鼻子抽动了几下,很快适应了这熟悉的味道。
街道两侧的摊位简陋得可怜:几块木板架在石头上就是柜台,有些干脆把货物直接铺在地上。
最先吸引钱镠注意的是卖针头线脑的货郎。
那是个佝偻着背的老头,面前摆着个破木箱,里面分门别类地放着针、线、顶针、纽扣之类的小物件。
钱镠蹲下来翻了翻,针是粗制的铁针,线是麻线,连根丝线都没有。
“后生要买啥?”老头抬起浑浊的眼睛问道,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
钱镠拿起一根针,对着阳光看了看。
针身粗粝,针眼处还有毛刺,远不如前世见过的钢针精致。
“这针怎么卖?” “一文钱两根,买十根送一根。
”老头咳嗽着说,“线另算,一文钱一束。
” 钱镠摇摇头放下针,他现在还用不到这些物件。
往前走几步是个卖蔬菜的摊子。
地上铺着张破草席,上面摆着几把蔫了吧唧的青菜,还有几个干瘪的萝卜。
钱镠蹲下翻了翻,没看到腌菜。
往前走了几步,是个卖蔬菜的摊子。
地上铺着张破草席,上面摆着几捆白菜,这个时候应该是叫菘菜,还有几个萝卜,这个名字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