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新人
关灯
小
中
大
还想拉住祝琰陪她说说话,安抚一下她对未知的、即将到来的那些事的慌乱恐惧……
嫁过来了,下定了决心。
可她和宋泽之会过成什么样,她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
吃了些东西后,胃里那抹酸疼淡了,小丫头替她捏揉肩背,她闭着眼就那样睡过去。
喜娘们高亢含笑的声音响在门外,侍婢们进来慌里慌张地替她整理妆容和衣裙。
不知不觉间屋子里已点了一排排红色的烛灯。
暖融融的光线照在宋泽之织金的袍子上,瞧他一步一步挪进屋中。
** 祝琰卸了钗环,解去衣裙浸入温热的水中。
宋洹之在外院陪客,到子时都还没有回来。
张嬷嬷带着人巡视了内院各门,向祝琰回报外头的情况,“姑娘们的院子都已落了钥,宾客女眷们也都安置好了,在北边留了门,专派了几个人盯着,免有贵客饮多了酒走错院子。
各处的守卫们是二爷亲自吩咐过的,玉书亲自带着人夜巡,保准出不了岔子。
” 祝琰点点头,道:“您也跟着忙到这么晚,事情交代下去就行,您快早些安置吧。
” 张嬷嬷笑道“不妨事”,又放心不下地提点祝琰:“叫人给二爷留着门,炉子上温着醒酒汤和几样简单饭食,二爷陪酒定然喝了不少,待会儿回来奶奶说话小意儿些。
” 家里办喜事,作为兄嫂,又是长房,夫妻俩都忙。
已经好些日子没着面,整日由着底下的丫头小子们传话通声商议事情。
自打有了驰哥儿,二人也难有独处的夜晚,前些日子驰哥儿又着凉一直咳嗽,祝琰不时就要起夜来陪看。
今日正值良辰,是钦天监算出来的吉利日子,三房办喜事自是温情喜气无边,张嬷嬷也盼着祝琰和宋洹之美满无间。
其实这样的话,张嬷嬷一向说得不少,不时提点催促,要祝琰主动多说些话,怕宋洹之性子硬拉不下脸面。
祝琰每每只是含糊地应,态度有些敷衍。
他们夫妻之间没什么隔阂,两人私下里有商有量,相互尊重,一向和睦,连闹别扭都很少有。
只是张嬷嬷到底比别人敏锐些,她能隐约察觉到,那抹旁人注意不到,甚至连小夫妻自己也未曾发觉的生疏。
——他们之间太客气了。
时时温和有礼,时时相敬如宾。
不是不在意对方,兴许正是太在意的缘故,所以不愿自己有任何错漏处,委屈了彼此。
祝琰更是沉稳妥当到,从来不会耍小女儿脾气。
她对宋洹之,从没提过任何无礼的要求,不,情况更甚,——她几乎对他,根本就不曾提过任何要求。
瞧张嬷嬷一脸有口难言,牵挂不安,十分勉强地叹着气离开,祝琰有些无奈地笑了。
她披上袍子,赤足从水池中出来。
裙摆上湿漉漉的,踩在软绵绵的毯子上,拖出一道深色的水痕。
不染铅华的脸光洁如玉,在灯下泛着莹润的色泽。
她今日总是想到新婚那一晚。
慌乱无措的在他身畔,又怕又隐隐期待…… 好像是上辈子的事了,那样长久难忆,恍如隔世一般。
张嬷嬷的担忧没有直白说出口,以她聪慧敏感,自然也猜得出几分。
就如宋泽之努力挽回许氏的心一样,宋洹之为他们这段婚姻也是努力过的。
他总是在想办法补偿,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试探她的喜好,在不惹她厌烦的边缘,试着更靠近一点,试着多给她些关怀。
她不是没有感觉,也不是不感恩这份用心。
张嬷嬷的直觉没有错,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怕“出错”。
怕破坏了这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亲密。
怕将对方再次推远。
** 宋洹之回来得很迟。
外头隐约还能听见细微的人声。
玉书带着人巡夜,大抵是巡到附近来了,遇上深夜归来的宋洹之,向他回报了巡夜的情况。
门被拉开,幽凉的风呜咽着扑进屋子里,烛光摇曳得厉害,他颀长的影子映在宝相团花的地毯上。
祝琰听见他轻手轻脚地在外解氅衣,小心翼翼越过稍间走去净室梳洗。
她听见窸窣的声音,撩起的水响,听见他洗漱过后走到床边,掀帘静静凝望她时刻意放轻缓的呼吸。
祝琰说不上为什么,这一瞬突然有想要落泪的冲动。
她知道宋洹之是个温厚可靠的人,他尽一切所能地待她好,他已经做了一个男人对妻子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身边没有妾侍红粉,肯为她撑腰出头,凡事有商有量,提携她的娘家,宠爱她所出的孩子。
她到底还求什么,心里那丝缺憾到底是什么,她自己都说不清。
宋洹之掀开被子一角,躺到她身侧的枕上。
他试探摊开掌心,小心将她拥抱在怀。
祝琰没有动,她闭目顺从地任他抱着自己。
他回首挥灭灯烛,所有的光芒隐息了去。
体温相贴,时光在沉默的黑暗中缓缓流逝,她感受到身后熟悉的反应。
他在房事上不算十分节制,她也不曾反感亲昵。
好像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拥抱或亲吻,死死生生灭顶般的愉悦。
可她和宋泽之会过成什么样,她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
吃了些东西后,胃里那抹酸疼淡了,小丫头替她捏揉肩背,她闭着眼就那样睡过去。
喜娘们高亢含笑的声音响在门外,侍婢们进来慌里慌张地替她整理妆容和衣裙。
不知不觉间屋子里已点了一排排红色的烛灯。
暖融融的光线照在宋泽之织金的袍子上,瞧他一步一步挪进屋中。
** 祝琰卸了钗环,解去衣裙浸入温热的水中。
宋洹之在外院陪客,到子时都还没有回来。
张嬷嬷带着人巡视了内院各门,向祝琰回报外头的情况,“姑娘们的院子都已落了钥,宾客女眷们也都安置好了,在北边留了门,专派了几个人盯着,免有贵客饮多了酒走错院子。
各处的守卫们是二爷亲自吩咐过的,玉书亲自带着人夜巡,保准出不了岔子。
” 祝琰点点头,道:“您也跟着忙到这么晚,事情交代下去就行,您快早些安置吧。
” 张嬷嬷笑道“不妨事”,又放心不下地提点祝琰:“叫人给二爷留着门,炉子上温着醒酒汤和几样简单饭食,二爷陪酒定然喝了不少,待会儿回来奶奶说话小意儿些。
” 家里办喜事,作为兄嫂,又是长房,夫妻俩都忙。
已经好些日子没着面,整日由着底下的丫头小子们传话通声商议事情。
自打有了驰哥儿,二人也难有独处的夜晚,前些日子驰哥儿又着凉一直咳嗽,祝琰不时就要起夜来陪看。
今日正值良辰,是钦天监算出来的吉利日子,三房办喜事自是温情喜气无边,张嬷嬷也盼着祝琰和宋洹之美满无间。
其实这样的话,张嬷嬷一向说得不少,不时提点催促,要祝琰主动多说些话,怕宋洹之性子硬拉不下脸面。
祝琰每每只是含糊地应,态度有些敷衍。
他们夫妻之间没什么隔阂,两人私下里有商有量,相互尊重,一向和睦,连闹别扭都很少有。
只是张嬷嬷到底比别人敏锐些,她能隐约察觉到,那抹旁人注意不到,甚至连小夫妻自己也未曾发觉的生疏。
——他们之间太客气了。
时时温和有礼,时时相敬如宾。
不是不在意对方,兴许正是太在意的缘故,所以不愿自己有任何错漏处,委屈了彼此。
祝琰更是沉稳妥当到,从来不会耍小女儿脾气。
她对宋洹之,从没提过任何无礼的要求,不,情况更甚,——她几乎对他,根本就不曾提过任何要求。
瞧张嬷嬷一脸有口难言,牵挂不安,十分勉强地叹着气离开,祝琰有些无奈地笑了。
她披上袍子,赤足从水池中出来。
裙摆上湿漉漉的,踩在软绵绵的毯子上,拖出一道深色的水痕。
不染铅华的脸光洁如玉,在灯下泛着莹润的色泽。
她今日总是想到新婚那一晚。
慌乱无措的在他身畔,又怕又隐隐期待…… 好像是上辈子的事了,那样长久难忆,恍如隔世一般。
张嬷嬷的担忧没有直白说出口,以她聪慧敏感,自然也猜得出几分。
就如宋泽之努力挽回许氏的心一样,宋洹之为他们这段婚姻也是努力过的。
他总是在想办法补偿,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试探她的喜好,在不惹她厌烦的边缘,试着更靠近一点,试着多给她些关怀。
她不是没有感觉,也不是不感恩这份用心。
张嬷嬷的直觉没有错,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怕“出错”。
怕破坏了这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亲密。
怕将对方再次推远。
** 宋洹之回来得很迟。
外头隐约还能听见细微的人声。
玉书带着人巡夜,大抵是巡到附近来了,遇上深夜归来的宋洹之,向他回报了巡夜的情况。
门被拉开,幽凉的风呜咽着扑进屋子里,烛光摇曳得厉害,他颀长的影子映在宝相团花的地毯上。
祝琰听见他轻手轻脚地在外解氅衣,小心翼翼越过稍间走去净室梳洗。
她听见窸窣的声音,撩起的水响,听见他洗漱过后走到床边,掀帘静静凝望她时刻意放轻缓的呼吸。
祝琰说不上为什么,这一瞬突然有想要落泪的冲动。
她知道宋洹之是个温厚可靠的人,他尽一切所能地待她好,他已经做了一个男人对妻子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身边没有妾侍红粉,肯为她撑腰出头,凡事有商有量,提携她的娘家,宠爱她所出的孩子。
她到底还求什么,心里那丝缺憾到底是什么,她自己都说不清。
宋洹之掀开被子一角,躺到她身侧的枕上。
他试探摊开掌心,小心将她拥抱在怀。
祝琰没有动,她闭目顺从地任他抱着自己。
他回首挥灭灯烛,所有的光芒隐息了去。
体温相贴,时光在沉默的黑暗中缓缓流逝,她感受到身后熟悉的反应。
他在房事上不算十分节制,她也不曾反感亲昵。
好像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拥抱或亲吻,死死生生灭顶般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