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打马游街

关灯
陆尧仍在继续,将自己对于如何打压世家的方法说得一清二楚,但他便是明明白白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朝中这些人,他们也没办法反抗。

     因为陆尧说得这些,都只需一纸圣旨就能发布政令。

     不过这些权贵也没有太过慌张,政令发布是一回事,能不能推行下去却是一回事。

     除非秦枭和楚九辩,或者这个陆尧一个个跑遍所有地方,亲自丈量土地,登记造册。

     可他们就三个人,别说秦枭和楚九辩不能离京,便是他们都出去了,就他们三人也不可能完成这般任务。

     只是众人没想到的是,不多久,关于“清丈土地,改革土地税”的政令就真的发布了下去。

     且完全推行了下去,甚至可以说得上顺利。

     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如此顺利,靠的是秦枭手下的将士,这些人在秦家军被拆分后,就分到了全国各地。

     但秦太尉此人可不是一个吃亏的主,他当初能答应拆分秦家军,除了要让英宗皇帝安心之外,便是为了今日这一出。

     他手下分派出去的许多军士,早就不知不觉间渗入到了各郡各县,掌握了当地的部分城防军。

     更有那些位及郡尉的,如此前给张二和谈雨竹报信送匾额的那两位郡尉,以及跟随秦枭前去西北打塞国的胡方将军,都手握重兵。

     楚九辩还命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百姓之间传播“朝廷要把土地从世家豪绅手中夺回来还给百姓”的消息,还说以后按照土地缴税等等,使得百姓空前团结起来,维护朝廷政令。

     因而在那些武装势力的加持下,加上百姓们的集结,这政令还真就推行了下去。

     朝廷派下去清丈土地的人,除了国子监的算学学子之外,便是户部侍郎王朋义所挑选出来可用的户部官员。

     户部如今已经隐隐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尚书苏盛,以及侍郎王朋义为首,其中包括了苏家、王家以及想要效忠朝廷的官员。

     另一派便是一盘散沙,包括的是与其他三个世家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官员。

     这次清丈土地,楚九辩和秦枭派出去的,便都是效忠朝廷的那一拨,但他们用的却是王朋义推荐的人,而没有问过苏盛这个尚书的意见。

     这明显是在孤立苏盛,显然楚九辩他们已经对苏盛有了怀疑和芥蒂,并不觉得他是什么纯臣。

     但苏盛也没办法,毕竟明面上他还是效忠皇帝的,所以就该服从于朝廷的政令。

     可明眼人却也都瞧出了他如今尴尬的处境,便隐隐都明白了他或许并非什么纯臣,背后或还有其他势力。

     这些都是后话,如今殿试之上,陆尧一口气说了许多。

     将今后要继续开展科举,在民间兴办官学等等都说了,完全描绘了一副蒸蒸日上的大宁盛世。

     楚九辩和秦枭并没有打断他。

     今日陆尧的这番言论,不仅会被隐在暗处的史官全部记录下来,还会传出去,传到大宁上下所有百姓的耳朵里。

     他们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朝廷不是只有世家权贵,还有如陆尧、谈雨竹和张二等人这般,要为百姓谋福利的人。

     且年后河西郡就会种植起高产的红薯,南疆也会开始种植可以保暖的棉花,上半年的丰收之后,朝廷就可以借着这个成果,把这两样作物推到其他地方,百姓们也好接受。

     如此加上清丈土地之事,到了年底,百姓们便可吃饱穿暖。

     百姓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谁好。

     所以朝廷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忠于朝廷,推崇皇帝。

     这便是民心,这便也是名声。

     如此,待日后内战突起,百姓们也会更期待朝廷获胜。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朝廷会给他们好日子,会叫他们有机会吃饱穿暖,有地可种,有学可读,有官可当。

     大宁处处都是百姓,处处都是阻碍,那其他反叛的势力便会举步维艰。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之后可能发生的事,但那敏锐些的,如湖广王和定北王等几位藩王,还有苏盛、邱衡和陆有为等尚书侍郎,其实都隐隐窥探到了日后大宁会发生的变化。

     也看到他们若是再无所作为,便越发难以与朝廷为敌。

     众人心头沉甸甸,冷眼看着陆尧终于坐下来。

     殿试共两轮,一轮技能考核,一轮便是廷对,也就是问答。

     此前楚九辩与百里鸿和秦枭共准备了十道题目,但现在其实已经算是问完了。

     楚九辩回身看向龙椅之上,百里鸿早就被陆尧和这些学子们“征服”了,小朋友眼睛都格外明亮。

     楚九辩勾唇,知道小朋友这是也没什么想问的了,对方现在定然只想着快些下朝,他才能有时间与这些厉害的学子们聊聊天。

     于是他朝着皇位躬身一揖,道:“陛下,请阅卷批名次吧。

    ” 百里鸿当即道:“好,爱卿先稍候片刻。

    ” 他心里早就有了章程,且刚才舅舅和先生叫洪公公送答卷上来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大致的排名。

     于是不多时,楚九辩和秦枭刚在座位上坐了不多久,圣旨便新鲜出炉了。

     洪公公举着圣旨下了台阶,交到了礼部尚书王致远手中。

     科举案例本该是礼部的活,但这第一回,楚九辩可要亲力亲为才行。

     不过到了最后这宣读的环节,却交给了王致远,也表达了皇帝对他的重视。

     王致远早就接到了宫中的消息,知道自己要宣读名次,如今拿到圣旨后恭敬谢恩,而后才行至大殿中央,面朝学子与藩王百官。

     秦枭和楚九辩站起身,其余藩王和官员也都跟着起身。

     众人安静肃立,王致远沉静的嗓音便在殿中响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景瑞二年本科殿试,取中一甲进士三人,二甲进士出身二十人,三甲同进士出身四十二人。

    ” “一甲第一名,瑞海郡陆尧陆子澄,赐进士及第!” “一甲第二名,川西郡顾方顾持衡,赐进士及第!” “一甲第三名,八贤郡谈雨竹,赐进士及第!” 前三名毫无意外,与此前会试成绩一样。

     而二甲第一名,便是农学科目的学子张二,之后是女红科目的学子元雪怡,工学科目的严瑞...... 待到宣读完毕后,所有人都齐齐对着皇帝跪下磕头,山呼万岁。

     便是藩王们也必须如此,但就秦枭与楚九辩却只是躬身作揖。

     无人觉得不对。

     殿试结束,也已经到了午时,早朝便也算是结束了。

     百官与藩王们都出了宫去,楚九辩则命人带着学子们去了专门清理过的后殿中用午饭。

     百里鸿想与他们一起吃,但楚九辩和秦枭都没让。

     皇帝就是皇帝,他可以与臣子亲近,甚至可以一道吃家宴,但那是在他足够强大,足以威慑众人的情况下,否则帝王的威严就不复存在了。

     不是说这些学子都是他们自己的人吗? 百里鸿想不太明白,但他知道舅舅和先生一定是为了他好,他现在虽然还理解不了,但以后肯定能理解。

     于是他就又开开心心同舅舅和先生一同回养心殿吃饭。

     冬日里天黑的早,所以待学子们吃过午饭,换好了楚九辩此前命尚衣局做出来的红底金纹的夸官礼服之后,太阳已经微微西斜。

     要“夸官”的消息早就传遍了上京,但众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夸官,便是朝中百官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直到宫门大开,六十五位身着朱红礼服的学子们走出来,骑上宫外由御林军们领着的六十五匹高头大马时,终于明白了一些。

     安无疾领着手下人,两队人护在学子们身侧,还特意分出来六十五人跟在学子们身边,握着马匹的缰绳,若一会有马匹受惊,他们也能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不过这些马早就训练过,性格都很温驯,对鼓乐之声也都习惯了。

     所以走在队伍前面和后面的锣鼓队开始奏乐的时候,马匹们都没什么反应,学子们却有些不知所措。

     走在最前头的陆尧头上戴着乌纱帽,胸前还挂了个红色的大花,整个人意气风发又喜气洋洋,但他的神情却看着有些呆,满脸无辜。

     他倒是不尴尬,也其实不太知道尴尬是一种什么情绪。

     他只是听话地跟着前头的锣鼓队,架马前行。

     看他如此淡定,身后本来还有些不知所措的众人也都静下心来,乖乖跟着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