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考工录》与流言战

关灯
昭深知官方态度才是决定性的。

    他备下几件用新炼软钢打制的文房用具,并附上《考工录》抄本,亲自前往知府衙门求见。

     知府书房内,陈大人缓缓开口:“市井流言,甚嚣尘上,本官亦有耳闻。

    林昭,你待如何应对?” 林昭躬身一礼,态度不卑不亢:“府尊大人明鉴。

    所谓龙脉风水之说,虚无缥缈。

    学生开采青石山,打造器物,利国利民,此为实绩。

    招募流民务工,使其食有所得,不致沦为盗匪,乃是替朝廷分忧,助地方稳定。

    此皆奸人构陷污蔑之词,望大人明察。

    ” 他双手呈上《考工录》:“此为学生为激励工匠、多产良器所拟厂内章程,绝无任何悖逆之心。

    学生之心,唯有‘格物致知,实干兴邦’八字而已。

    若因勤勉做事、改良技艺而获罪,则天下工匠,何人还敢用心?于国于民,又有何益?” 陈大人接过章程,仔细翻阅,眼中惊异之色越浓。

    这章程条理清晰,考量周全,尤其是“技改分红”与“等阶晋升”之设计,远超他对一个普通匠户子弟的认知。

    联想到林昭此前的一系列举动,他心中评价又提升几分。

     他沉吟良久,方才缓缓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年纪尚轻,便做出这许多非常之事,锋芒过露,招人嫉恨,也在情理之中。

    ”他合上章程,目光锐利,“不过,你所行之事,于民生确有益处,于朝廷亦算有功。

    你所呈之情,本官知晓了。

    ” 数日后,徐州府衙贴出告示,言明青石山开采合规,招募流民有助于靖安,并斥责坊间流言荒诞不经,责令不得以讹传讹。

     官府的这张告示,如同一柄“尚方宝剑”,虽然未能根除暗地里的窃窃私语,但瞬间斩断了大部分公开的污蔑。

    昭铁厂的铺面再次热闹起来。

     经过这番凶险的流言风波,林昭站在重新轰鸣的水力锻锤旁,心中没有丝毫轻松,反而更加凝重。

    《考工录》的初步成功,为他凝聚了内部的筋骨;而此次舆论战的经验,则让他深刻认识到,在这个时代,技术是根基,但舆论、人心与官场护持,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翅膀与铠甲。

     “内部的筋骨已初步强健,那么接下来,”林昭的目光投向徐州城,“该是时候,主动去锻造保护这筋骨、支撑这翅膀的更强外壳了。

    ” 奎河的流水依旧,水轮的轰鸣不息,但昭铁厂及其年轻的掌舵人,已然在风雨的洗礼中,悄然蜕变。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