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心为基

关灯
《考工录》章程,予重奖!” 此令出,如静湖再投石。

    老匠人授徒积极性被实实在在奖励机制调动,始更认真思如何教导。

    而新人则见明确上升通道与得认可机,学劲更足。

    厂内那层无形隔阂与轻视,在共利、明确规则和渐生的师徒情谊下,始慢慢消融、瓦解。

    陈石头在李老蔫虽依旧严、但已愿详讲的指导下,进步飞快,后竟成炒钢组好手,此是后话。

     此系列安置、培训、福利举,所费不赀。

    林昭几将昭铁厂前期所有利,连汪承业后续投入部分资,皆如流水投至人员整合与提升。

    账上数字让林大锤私底下没少唉声叹气,心疼抽抽。

    但当他见厂区秩序日井然,工匠归属感凝聚力日强,生产效率非但未因人杂下降,反因分工明确、激励到位而稳步提升,仓库优质铁器农具堆积如山,订单应接不暇时,也只能将满腹忧唠叨咽回肚,转佩儿远见魄力。

     这一日,春光明媚,知府陈文烛轻车简从,再微服莅昭铁厂。

    未惊动多人,只林昭陪下,信步参观。

    眼前所见,令其这位见多识广的知府亦暗自心惊。

     此哪还是当初那略杂乱的后院铁匠铺及附属工坊?分明是一规划有序、分工明确、人流如织、生气勃勃的综合性工业雏形!通青石山道上,矿砂运输队络绎;黑石沟煤窑入口,工按班次井然上下;高炉区烈焰熊熊,投料、观火、出铁各司其职;水力锻锤工坊轰鸣震耳,锻打声富节奏;新辟轧制区,工匠们正尝试用初成软钢轧型材;甚至还有专区域,由几位老匠人带工徒在学刀具淬火打磨。

    生活区,排屋整齐,公共食堂冒炊烟,一些工匠家眷在空地种菜,孩童嬉戏玩耍,俨然一成体系、充满活力的小社会。

     尤当其走至工徒教学区,见林昭亲自给一群年轻工徒讲“力臂与省力原理”,未引经据典,只用几根木棍、绳子与不同重石块,通过简演示便令那些年轻人恍然时,陈文烛眼中讶色更浓。

    此直观、重原理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与其知任何书院、私塾大相径庭,却异常有效。

     “林昭,”参观毕,在简却整洁的书房内,陈文烛品林昭奉清茶,缓开口,语带前所未有郑重,“你如今所为,已远超寻常匠户范畴,甚至非一般商贾所能及。

    聚流民而授之以技,化社会戾气为工坊祥和,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壮有所用……此乃上古圣王所行仁政也。

    ”放茶盏,目深邃看林昭,“若天下士绅商贾,皆能如你这般,担起一份社会责任,何愁我大明流民不稳,社稷不安?” 林昭心中微动,知此极高评价,亦暗藏机锋。

    躬身谦道:“府尊大人过誉,学生愧不敢当。

    学生所为,不过是尽己所能,求厂区内部安定,工匠能够安心用力而已。

    人尽其才,则物尽其用,工坊方能持续发展。

    说到底,亦是出于自身长远考量,不敢当‘仁政’二字。

    ” 陈文烛微颔首,不再就此多言,但心中对林昭评价却再次悄然拔高。

    此子不仅精于格物奇技,更通晓人心世情,善于组织管理,且胸怀格局非同一般。

    他或许自己都尚未完全意识到,他在昭铁厂推行的那套《考工录》、建立的培训体系、营造的社区氛围,正在悄然改变着“工匠”这一阶层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乃至未来的可能性。

    这已隐隐具备了几分开宗立派、塑造新秩序的大家气象。

     送走若有所思的陈文烛,林昭回书房,窗外已是夕阳西沉。

    桌上,一边摊开的是他凭记忆绘制的、更复杂的蒸汽机构想图,线条精密,标注密麻数据;另一边,则是一份今日刚收到的、来自南京某位致仕老翰林的私信。

    信中,那位以清流自居的老先生,先对其“格物创新”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欣赏,但话锋一转,便对其“聚拢数千流民”之举表达了隐含的忧虑,提醒他“树大招风”,“商贾之道,当以敛藏为上”,切莫行“邀买人心”之嫌,触及朝廷忌讳。

     林昭轻轻敲着桌面,目光在蒸汽机的精密与信件的告诫之间游移,最终变得深邃而坚定。

     内部的人力根基,已凭《考工录》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初步筑牢。

    技术的骨骼,人才的血液,正在日益强健。

    但外部的风雨,似乎也随着他这番“不安分”的举动而悄然积聚、迫近。

    赵三虎的覆灭或许只是开始,漕运集团的反扑、传统士绅的猜忌、乃至更高层面的关注或打压,都可能接踵而至。

     他的昭铁厂,如今就像一艘刚刚打造完成、初具规模的航船,拥有了强劲的动力和熟练的水手。

    但若要在这暗流汹涌的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驶向那钢铁脉络的宏伟彼岸,还需要一件足够坚固的铠甲,一套能够驾驭风浪的航海图,以及……一面能够得到认可、提供庇护的旗帜。

     他望向南方,那是南京,是留都,是政治与权力的另一个中心。

     “是时候了,”林昭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不能总是被动应对。

    该主动去触碰、去影响、甚至去塑造那更上一层的规则与秩序了。

    ” 他铺开新的宣纸,提笔蘸墨。

    这一次,他要写的不是技术图纸,也不是工坊章程,而是一份足以引起某些大人物兴趣,或许能为他,也为昭铁厂,赢得第一件“官方铠甲”的特别文书。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修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