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张居正的考量

关灯
叔,炒钢法的燃料消耗与产出比例,请务必精确到斤两。

    ” “孙伯,枕木的桐油处理成本,我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

    ” 一连数日,林昭埋首在堆积如山的账册和数据中。

    他不仅要呈现技术,更要呈现其背后的经济逻辑。

    在这个士大夫多轻视工技的时代,他必须用最严谨的数据,证明铁路并非奇技淫巧,而是强国之道。

     与此同时,厂区内的生产并未停歇。

    工匠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工作格外卖力。

    轧钢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新下线的钢轨在夏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陈石头如今已是矫直工序的骨干,他仔细检查着每一根钢字钢轨的平直度,仿佛知晓这些钢铁的脊梁承载着特殊的使命。

     “少掌柜这几日都未出书房,”休息时,陈石头对李老蔫说,“连饭食都是让人送进去的。

    ” 李老蔫磕了磕烟袋:“朝廷来问话了。

    这是大事,关乎咱厂子的前程。

    ” “朝廷也知晓咱们了?”陈石头惊讶。

     “何止知晓,”李老蔫眯着眼,“这是要考较咱们的真本事呢。

    ” 七日之后,一份厚达数十页的《昭铁总厂钢铁事宜并陈铁路利病疏》终于完成。

    这份文书绝非简单的技术说明,而是一份融合了技术介绍、成本分析、战略价值与未来展望的宏大计划。

     文中,林昭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改良高炉、炒钢法及水力轧轨的技术要点,但着重强调的是其效率提升与质量优势。

    他用详实的数据证明:生产每丈钢轨所需成本,远低于维持同等运力所需骡马、民夫及沿途消耗。

     更重要的是,他将铁路的价值与朝廷关注的实务紧密捆绑: 对于赋税转运,他论证铁路可极大降低实物税赋转运至指定仓库的成本与损耗;对于地方治理,他指出铁路高效的物流,有助于更快速地完成漕粮转运、军资调配等事务;对于边防,他再次强调了铁路在紧急情况下转运兵员、粮饷的战略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林昭的深意不止于此。

    在文书的最后部分,他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构想: “……若以铁路连接九边要镇,则兵员调遣可大为迅捷,粮秣转运亦能朝发夕至。

    更可于沿线设厂冶铁、制械,则边疆重镇自成体系,不虞补给之困。

    今北虏虽暂息兵戈,然后患未除。

    铁路之设,实为未雨绸缪之要务……” 这是首次有人将铁路与整个北疆防御体系联系起来。

    林昭知道,要想打动务实派的官员,就必须将铁路的价值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文书完成后,林昭又亲自挑选了数段工艺最精良的工字钢轨样品,以及几件利用新钢打造的兵器构件。

    他特意选择了一柄用新式钢材打造的马刀,其锋利程度和韧性都远超寻常军械。

     陈文烛在仔细审阅了林昭的文书后,不禁拍案叫绝。

    此子不仅精于技艺,更通晓经济时务,善于将技术之利转化为朝堂诸公能够理解并心动的“实绩”。

    更难得的是,那份对北疆防御的远见,已然超出了寻常工匠的格局。

     他提笔写下考语,盛赞林昭“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