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网罗天下

关灯
的,便是以徐州为心脏,用朱砂绘制的数条粗重线路,它们如同强健的血脉般,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向外辐射,意图覆盖帝国的躯干: 一条向北,标着清晰的驿站名,经滕县、兖州府、东昌府,直抵运河的咽喉枢纽、商贸重镇临清,那朱红的箭头带着一股锐气,甚至隐约指向了更北方的京畿方向; 一条向南,跨越淮河天堑,历凤阳府、滁州,贯通盐漕汇集、富甲天下的扬州,最终箭头直指波涛滚滚的长江水道; 一条向西,经归德府,深入中原腹地核心开封,进而指向古都洛阳,仿佛要唤醒这片土地沉睡的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有一条略显纤细、却意义非凡的朱线,从临清这个节点延伸出去,顽强地指向东北方向,越过标注着的符号,直指辽东重镇辽阳。

    旁边用蝇头小楷工整地标注着:远期规划,备边要道。

     此乃学生与总局几位核心同僚,根据现有财力、物力、人力,并考量未来二十年国势,草拟的下一步拓展蓝图。

    林昭的手指沉稳地划过地图上那一道道朱红血脉,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穿透力,北线,旨在连接并部分替代日渐靡费的漕运命脉,彻底掌控南北物流大动脉,降低运输成本,增强朝廷调控能力,是为之基;南线,贯通江淮这片帝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盐茶丝织重地,极大刺激工商繁荣,增加税赋,是为之源;西线,深入中原腹地,加强中央对核心区域的掌控,促进物产流通,稳固统治根基,是为之本。

     他的手指最终停留在那条指向辽阳的细线上,指尖微微用力,语气也变得格外凝重:而这条东北线……玉叔公,学生近日遍阅通政司传来的辽东邸报,以及一些来自边镇的零散消息。

    建州女真各部虽表面仍对朝廷称臣纳贡,然那个名为努尔哈赤的酋长,正不断整合建州三卫,统一号令,其势渐成,隐有尾大不掉之患。

    辽东镇军备松弛,将骄兵惰,已非一日。

    若有朝一日,边关有警,烽烟再起,朝廷调兵遣将、转运粮饷,若仍依赖那迟缓且易受攻击的辽东海运与泥泞陆路,后果不堪设想。

    此路,若能修通,便是直插辽东腹地的钢铁动脉,是维系帝国东北边防的生命线! 陈文烛顺着林昭的手指,看着那条孤悬于帝国版图东北角的细线,再结合林昭对辽东局势的分析,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虽知林昭志向高远,所图非小,却未料到其目光已如此深远毒辣,直指帝国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大边防隐患,并试图用这钢铁轨道去未雨绸缪。

    这份见识,已远超一般的技术官员,甚至隐隐具备了庙堂重臣的战略眼光。

     然,明德,陈文烛从震撼中回过神来,指出了最现实的关键问题,此蓝图气吞山河,然所耗钱粮人力,堪称海量,恐倾尽国库,亦未必能支撑。

    通轨总公司虽能募集徽、晋商股,然商贾重利,如此巨资投入,风险巨大,亦非易事。

    资金从何而来?此乃首要难题。

     所以,学生思虑,需以战养路,另辟蹊径。

    林昭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显然对此已有深思,学生已通过密信,向元辅(张居正)详细陈情,剖析辽东潜在危局及铁路之于边防的极端重要性。

    恳请阁老能权衡利弊,以巩固边防、提升九边饷械转运效率为由,设法从太仓库或边饷中,挤出一部分专项军费,用于优先修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北线,以及启动东北线的前期勘测与关键路段筑基。

    此为其一。

     他顿了顿,继续抛出第二个更为新颖的想法:其二,学生建议,由通轨总公司出面,设计并发行一种名为铁路建设债券的凭证。

    以此债券,向天下富商巨贾、乃至民间有余财者,公开募集资金。

    此债券约定年限,以未来铁路建成后的运营收益作为抵押,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

    如此,便可提前将未来之利,转化为今日可用之巨资,汇聚天下散逸之财富,共筑这钢铁江山! 债券?陈文烛微微皱眉,这个词对他而言颇为陌生,但其运作模式,隐隐触动了士大夫心中不扰民不与民争利的固有观念,但也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调动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

    此策……颇为大胆,前所未有。

    恐朝中非议甚多。

     正是要敢为天下先。

    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