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幕降临,洪武驾崩

关灯
洪武十四年,八月十五。

     应天府的秋意已浓,玄武湖上的荷叶残了大半,却有金桂香风穿城而过,黏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混着御膳房飘来的酒肉香气,酿成了中秋佳节独有的暖意。

    奉天殿内烛火如昼,三十六盏羊脂玉灯悬在梁上,将殿中君臣的面容照得亮堂堂的,连梁枋上彩绘的龙凤纹样都似要活过来一般。

     朱元璋坐在九龙御座上,玄色常服外罩了件赤金蟒纹补子的短褂,左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系着的玉带——那是马皇后亲手为他编的络子,里头衬着软绒,硌不着老腰。

    他今日心情极好,眼角的皱纹里都浸着笑,目光扫过殿下百官时,先落在了左手边第一席的徐达身上。

     “天德,”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子中气十足的爽朗,“你那北平的军屯收了多少粮?今儿中秋,不许跟咱藏着掖着!” 徐达刚端起酒杯,闻言忙放下,起身拱手时铠甲的铜扣叮当作响:“回陛下,北平军屯今年收了三十万石,够边军吃半年的!臣已让人把粮册送进宫了,明日就能呈到御案前。

    ”他性子耿直,说话时腰杆挺得笔直,脸上还带着几分沙场归来的风霜。

     朱元璋哈哈大笑,指着徐达对身边的马皇后道:“你看咱这老兄弟,到了北平还不忘垦荒,比那些只知捞钱的文官强多了!”这话一出,殿中浙东文臣的席位上便有人微微低头,坐在第二席的刘伯温却神色如常,只是端着茶盏轻轻抿了一口。

     马皇后穿着一身石青色的宫装,鬓边只簪了支珍珠钗,闻言温和地笑道:“陛下这话可不对,徐将军守边辛苦,刘先生他们打理朝政也不易,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

    ”她说话时目光扫过殿下,最后落在了太子朱标和皇长孙朱雄英身上。

     朱标穿着东宫的蟒纹常服,正低声跟身边的秦王朱樉说着什么,听到马皇后的话便抬头笑了笑。

    他性子仁厚,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只是近来打理朝政操劳,眼底有些淡淡的青黑。

    朱雄英才七岁,穿着一身小红袄,坐在朱标身边的小凳子上,手里攥着个蜜饯,大眼睛滴溜溜地转着,好奇地看着殿中众人。

     李善长坐在淮西勋贵的首座上,闻言也跟着笑道:“皇后娘娘说得是,如今大明国泰民安,都是陛下运筹帷幄,文武百官各司其职的缘故。

    臣今日带来了家乡的好酒,愿与陛下和诸位同僚共饮,祝大明江山永固!”他说着便示意侍从端上酒坛,琥珀色的酒液倒入酒杯中,满殿都飘着酒香。

     朱元璋兴致更高,端起酒杯道:“好!今日中秋,咱就与诸位开怀畅饮,不醉不归!”说着便一饮而尽,殿中文武百官也纷纷举杯,一时间欢声笑语满殿,连殿外的月光都似被这热闹染上了暖意。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惊呼,紧接着,整个奉天殿的光线骤然变暗,仿佛有什么东西遮住了月光。

    朱元璋皱起眉头,刚要开口询问,就见殿外的侍卫跌跌撞撞地跑进来,脸色惨白地喊道:“陛下!不好了!天上……天上出现了一块大布!” “放肆!”徐达猛地站起身,厉声呵斥,“青天白日的,哪来的什么大布?竟敢在陛下面前妖言惑众!” 那侍卫吓得跪倒在地,浑身发抖:“将军饶命!是真的!那布好大,整个应天府都能看见,就悬在紫禁城上头,黑漆漆的,跟块天幕似的!” 这话一出,殿中顿时安静下来,刚才的欢声笑语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朱元璋脸色沉了下来,推开身边的宦官,大步走到殿门口,文武百官也纷纷跟了上去,连马皇后都扶着朱标的手,带着朱雄英走了出来。

     一走出奉天殿,众人便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夜空之上,原本皎洁的明月被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遮住了大半,那幕布约莫有数十丈宽,悬浮在紫禁城的正上方,边缘泛着淡淡的银光,像是一块被人挂在天上的绸缎,一动不动,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月光透过幕布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让整个紫禁城都笼罩在一片莫名的寒意中。

     “这……这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