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削藩伊始,先弱后强

关灯
天幕的漆黑持续了约莫两炷香的工夫,奉天殿内众人刚松了口气,连朱元璋都端起茶杯喝了口热茶,就见头顶的幕布“唰”地一下亮起,白光比先前任何一次都要刺眼,像是有人把整个朝阳揉碎了洒在上面。

    一行朱红色的大字率先跃出,看得殿中君臣瞳孔骤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

    洪武朝终,建文朝始。

    】 “建文……”朱元璋捏着茶杯的手猛地收紧,青瓷杯沿硌得指节发白。

    他盯着那两个字,喉结滚动了两下,突然把茶杯重重墩在御案上,茶水溅得满案都是,“咱才刚弄明白蓝玉那混小子的底细,这就跳到允炆登基了?他登基就登基,倒是说清楚,咱标儿怎么就走在咱前头了!还有雄英,明年是不是真要……” 话没说完,马皇后就轻轻扯了扯他的袖子,眼神里满是担忧。

    朱元璋这才想起朱雄英还趴在自己怀里睡着,小眉头皱着,像是做了什么噩梦。

    他连忙放柔声音,伸手摸了摸孙子的后脑勺,心里却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洪武朝的事还没捋清楚,建文朝又冒出来了,这天幕到底要揭多少秘密? 朱标站在一旁,脸色比刚才更白了。

    他望着“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那几个字,手指无意识地攥着衣摆,心里满是恐慌:父皇驾崩时,自己已经走了六年……那六年里,自己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走得这么早? 就在众人各怀心思时,天幕的字迹突然变了,朱红色渐渐褪去,换成了刺眼的金色,像是在强调接下来的内容有多重要: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前,便深知藩王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盖因朱元璋为巩固统治,曾将二十四子分封至北平、太原、西安等全国战略要地,封为“藩王”。

    这些藩王手握三大核心权力,堪称“土皇帝”——】 【其一,掌军权。

    每位藩王皆有数量不等的护卫兵,少则三千,多则数万。

    如燕王朱棣镇守北平,抵御蒙古,麾下护卫兵多达十余万,且多是常年征战的精锐;宁王朱权镇守大宁,更是手握“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蒙古人都不敢轻易招惹。

    】 【其二,尊地位。

    藩王身为皇子,地位远超地方官员,府尹、布政使见了藩王,都得行跪拜礼;更有监督地方政务之权,地方官若有贪腐、懈怠,藩王可直接上书朝廷,甚至先斩后奏。

    】 【其三,握实权。

    部分藩王因长期戍边,如燕王、晋王、宁王等,不仅手握重兵,还能调动地方军队,威望和实力远超其他藩王,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朱元璋在世时,尚能压制这些藩王,可他一死,年轻的建文帝根本镇不住场子。

    】 “尾大不掉?”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这次没敢太用力,怕吵醒朱雄英,“咱分封儿子们,是让他们守江山,不是让他们当‘土皇帝’!北平是咱的北疆门户,棣儿带十几万兵怎么了?那是为了防蒙古人!大宁是军事重镇,权儿握兵八万,也是为了帮朝廷震慑草原!怎么到了允炆眼里,就成威胁了?” 朱棣站在武将队列里,听到天幕说自己“麾下十几万精锐”,眼底闪过一丝得意,可听到“尾大不掉”,又赶紧低下头,装作惶恐的样子。

    他偷偷瞥了一眼朱元璋,见父皇满脸怒容,心里暗暗嘀咕:父皇,您可别听天幕胡说,儿臣对朝廷忠心耿耿,怎么会威胁皇太孙呢? 徐达却皱起了眉头,他走到朱元璋面前,拱手道:“陛下,天幕说得也有几分道理。

    藩王手握重兵,又有监督地方之权,确实容易生事。

    当年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不就是因为藩王势力太大吗?建文帝担心,也不是没有原因。

    ” “汉景帝?”朱元璋哼了一声,“咱的儿子们,可没刘濞那小子的野心!樉儿、棡儿虽然不成器,可也不敢反;棣儿、权儿更是忠心耿耿,怎么会叛乱?” 话刚说完,天幕的字迹又变了,金色渐渐变暗,换成了压抑的灰色,像是在预示着什么不好的事: 【建文元年(1398年),朱允炆继位仅数月,便以“削藩”为核心政治目标,采纳齐泰、黄子澄等文臣的建议,推行激进削藩策略。

    这策略分两步走,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操作”——可惜,是反面教材。

    】 “反面教材?”李善长忍不住笑出了声,“齐泰、黄子澄虽说不知是何人,但能当上东宫谋臣想必都是饱学之士,怎么会搞出反面教材?这天幕也太能调侃了。

    ” 朱元璋却没笑,他盯着“激进削藩策略”那几个字,心里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

    他当年分封藩王时,就担心过削藩的问题,还跟朱标说过“将来你登基,要是藩王不听话,就慢慢削,别太急”,怎么允炆一上来就搞“激进”的? 【一、先弱后强:建文帝的“迷之操作”】 天幕的字迹继续滚动,灰色的字体里透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意味,看得殿中众人忍俊不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一步,先弱后强,剪除羽翼。

    建文帝和齐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