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八百府兵,志平天下
关灯
小
中
大
紫禁城的晨钟刚敲过三下,奉天殿外的石阶上还沾着露水,守了两夜的侍卫们正揉着眼睛打哈欠,突然有人指着天空大喊——那片沉寂了一天的天幕,竟在青灰色的晨光里骤然亮起,像是一块被点燃的锦缎,橙红色的光纹顺着字迹边缘流淌,看得殿内刚坐定的君臣瞬间精神起来。
“可算来了!”朱元璋“啪”地放下手里的米汤糊糊(今早特意让御膳房做的粗粮,说要忆苦思甜),白米渣子溅到龙袍上也顾不上擦,眼睛直勾勾盯着天幕,“咱倒要看看,棣儿这八百人,怎么把北平给拿下来!” 马皇后握着帕子的手紧了紧,指尖泛白——昨天听到朱棣只剩八百人时,她就一夜没睡好,此刻更是悬着心,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徐达站在武将队列最前头,悄悄拽了拽儿子徐辉祖的袖子,压低声音道:“看好了,学学你姐夫怎么以少胜多,别跟一个莽夫似的,就知道猛冲猛打。
” 徐妙云站在后宫女眷的位置,穿着一身天蓝色宫装,听到“燕王府”三个字,耳尖瞬间红了,却还是挺直腰杆,目光紧紧锁着天幕——那是她的夫君,她要亲眼看着他如何破局。
【一、张昺谢贵:送上门的“催命符”】 天幕的字迹先跳出来一行黑体字,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看得殿中众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建文元年七月,北平城热得像个蒸笼,张昺和谢贵这俩“监工”却干劲十足——带着上万士兵把燕王府围得水泄不通,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按说这阵仗,就算朱棣有三头六臂,也插翅难飞,可这俩老兄偏要犯个低级错误:信了朱棣“身体不适”的鬼话,非要进王府“探望”。
】 “蠢货!”朱元璋当场就骂出了声,拍着御案道,“围了王府还敢单独进去?这俩小子是没打过仗,还是没读过史书?当年鸿门宴的故事白学了?” 李善长捋着胡子点头:“陛下说得是。
张昺是文官,不懂军务也就罢了;谢贵是都指挥使,居然也这么莽撞,真是枉费陛下栽培。
” 站在文臣堆里的几个北平官员吓得脸都白了——张昺是以后的工部侍郎,算他们的同僚,此刻却被天幕骂成“蠢货”,连带着他们都觉得脸上发烫。
有个年轻的主事偷偷嘀咕:“早知道张大人这么糊涂,咱们以后说什么也得劝劝他……” 天幕的字迹继续往下滚,还配了段“场景描写”,活灵活现: 【俩人揣着建文帝的密令,大摇大摆进了燕王府。
刚进正厅,就见朱棣穿着一身病号服(粗布麻衣,头发乱糟糟的),半靠在椅子上咳嗽,连说话都有气无力:“两位大人……咳咳……怎么有空来看本王?”】 【张昺刚想开口说“奉诏拿人”,朱棣就抬手打断他,冲侍从喊:“快,给两位大人上茶!上好的六安瓜片,本王平时都舍不得喝!”侍从端上茶盏,碧绿的茶叶在热水里舒展,香气飘了满厅,张昺和谢贵对视一眼,竟真的放松了警惕——毕竟谁能想到,一个“病秧子”敢动手呢?】 “六安瓜片?”朱元璋挑眉,转头问身边的宦官,“咱记得棣儿小时候就爱喝这茶,没想到长大了还没改口味。
” 马皇后笑着点头:“是啊,当年棣儿在北平就藩,还特意让人从安徽运了好几箱六安瓜片过去。
这孩子,别的不挑,就好这口。
” 朱棣站在一旁,听到“六安瓜片”,耳尖更红了——他自己都忘了小时候的喜好,没想到父皇母后居然记得这么清楚。
他偷偷看了眼徐妙云,见她正温柔地看着自己,心里顿时暖烘烘的。
【二、朱棣的“苦肉计”:摔杯为号擒奸佞】 天幕的字迹突然转成激昂的红色,像是在酝酿一场风暴,看得众人都屏住了呼吸: 【茶过三巡,朱棣突然放下茶盏,咳嗽声停了,眼神也亮了起来,哪还有半分病容?他盯着张昺和谢贵,声音像淬了冰:“两位大人,别装了。
建文那小王八蛋那道‘擒杀燕王’的密令,本王早就知道了!”】 【张昺和谢贵吓得手一抖,茶盏“哐当”掉在地上,刚想喊外面的士兵,就听朱棣继续道:“本王素来恪守君臣之道,替大明镇守北疆十年,蒙古人见了本王都要绕着走,忠肝义胆天地可鉴!可你们呢?受奸臣挑唆,逼得本王装病避祸,活得人不人鬼不鬼!”】 【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堂堂燕王,竟要装疯卖傻形同禽兽!连日来本王如坐针毡、如临深渊,皇亲勋贵活得不如待死之囚!今天你们逼上门来,是想让本王像周王那样俯首就擒,还是像湘王那样阖家自焚?!”】 【话音刚落,朱棣抓起手里的六安瓜片茶盏,“啪”地摔在地上,碎片四溅!“把他们给我拿下!”藏在屏风后的八百护卫瞬间冲出来,个个手持钢刀,把张昺、谢贵和旁边吓得发抖的长史葛城按在地上。
原来这位王府长史早已投靠了建文帝。
】 【朱棣走到三人面前,眼神冷得像冰:“你们助纣为虐,背叛大明,今日便让你们血债血偿!”手起刀落,三颗人头落地,鲜血溅在地上的茶叶碎片上,竟有种说不出的悲壮。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好一个摔杯为号!”朱元璋激动得站起来,龙袍的玉带都崩开了一颗玉扣,他指着天幕,声音都在发颤,“这才是咱朱元璋的儿子!有咱当年的风范!” 马皇后也松了口气,擦了擦眼角的泪:“太好了,棣儿没事……他终于反击了。
” 徐达拍着大腿大笑:“痛快!太痛快了!就该这么干!对付张昺这种小人,就得先礼后兵,打他个措手不及!” 徐妙云听到“血债血偿”,身子轻轻晃了晃,却还是挺直了腰杆——她知
“可算来了!”朱元璋“啪”地放下手里的米汤糊糊(今早特意让御膳房做的粗粮,说要忆苦思甜),白米渣子溅到龙袍上也顾不上擦,眼睛直勾勾盯着天幕,“咱倒要看看,棣儿这八百人,怎么把北平给拿下来!” 马皇后握着帕子的手紧了紧,指尖泛白——昨天听到朱棣只剩八百人时,她就一夜没睡好,此刻更是悬着心,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徐达站在武将队列最前头,悄悄拽了拽儿子徐辉祖的袖子,压低声音道:“看好了,学学你姐夫怎么以少胜多,别跟一个莽夫似的,就知道猛冲猛打。
” 徐妙云站在后宫女眷的位置,穿着一身天蓝色宫装,听到“燕王府”三个字,耳尖瞬间红了,却还是挺直腰杆,目光紧紧锁着天幕——那是她的夫君,她要亲眼看着他如何破局。
【一、张昺谢贵:送上门的“催命符”】 天幕的字迹先跳出来一行黑体字,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看得殿中众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建文元年七月,北平城热得像个蒸笼,张昺和谢贵这俩“监工”却干劲十足——带着上万士兵把燕王府围得水泄不通,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按说这阵仗,就算朱棣有三头六臂,也插翅难飞,可这俩老兄偏要犯个低级错误:信了朱棣“身体不适”的鬼话,非要进王府“探望”。
】 “蠢货!”朱元璋当场就骂出了声,拍着御案道,“围了王府还敢单独进去?这俩小子是没打过仗,还是没读过史书?当年鸿门宴的故事白学了?” 李善长捋着胡子点头:“陛下说得是。
张昺是文官,不懂军务也就罢了;谢贵是都指挥使,居然也这么莽撞,真是枉费陛下栽培。
” 站在文臣堆里的几个北平官员吓得脸都白了——张昺是以后的工部侍郎,算他们的同僚,此刻却被天幕骂成“蠢货”,连带着他们都觉得脸上发烫。
有个年轻的主事偷偷嘀咕:“早知道张大人这么糊涂,咱们以后说什么也得劝劝他……” 天幕的字迹继续往下滚,还配了段“场景描写”,活灵活现: 【俩人揣着建文帝的密令,大摇大摆进了燕王府。
刚进正厅,就见朱棣穿着一身病号服(粗布麻衣,头发乱糟糟的),半靠在椅子上咳嗽,连说话都有气无力:“两位大人……咳咳……怎么有空来看本王?”】 【张昺刚想开口说“奉诏拿人”,朱棣就抬手打断他,冲侍从喊:“快,给两位大人上茶!上好的六安瓜片,本王平时都舍不得喝!”侍从端上茶盏,碧绿的茶叶在热水里舒展,香气飘了满厅,张昺和谢贵对视一眼,竟真的放松了警惕——毕竟谁能想到,一个“病秧子”敢动手呢?】 “六安瓜片?”朱元璋挑眉,转头问身边的宦官,“咱记得棣儿小时候就爱喝这茶,没想到长大了还没改口味。
” 马皇后笑着点头:“是啊,当年棣儿在北平就藩,还特意让人从安徽运了好几箱六安瓜片过去。
这孩子,别的不挑,就好这口。
” 朱棣站在一旁,听到“六安瓜片”,耳尖更红了——他自己都忘了小时候的喜好,没想到父皇母后居然记得这么清楚。
他偷偷看了眼徐妙云,见她正温柔地看着自己,心里顿时暖烘烘的。
【二、朱棣的“苦肉计”:摔杯为号擒奸佞】 天幕的字迹突然转成激昂的红色,像是在酝酿一场风暴,看得众人都屏住了呼吸: 【茶过三巡,朱棣突然放下茶盏,咳嗽声停了,眼神也亮了起来,哪还有半分病容?他盯着张昺和谢贵,声音像淬了冰:“两位大人,别装了。
建文那小王八蛋那道‘擒杀燕王’的密令,本王早就知道了!”】 【张昺和谢贵吓得手一抖,茶盏“哐当”掉在地上,刚想喊外面的士兵,就听朱棣继续道:“本王素来恪守君臣之道,替大明镇守北疆十年,蒙古人见了本王都要绕着走,忠肝义胆天地可鉴!可你们呢?受奸臣挑唆,逼得本王装病避祸,活得人不人鬼不鬼!”】 【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堂堂燕王,竟要装疯卖傻形同禽兽!连日来本王如坐针毡、如临深渊,皇亲勋贵活得不如待死之囚!今天你们逼上门来,是想让本王像周王那样俯首就擒,还是像湘王那样阖家自焚?!”】 【话音刚落,朱棣抓起手里的六安瓜片茶盏,“啪”地摔在地上,碎片四溅!“把他们给我拿下!”藏在屏风后的八百护卫瞬间冲出来,个个手持钢刀,把张昺、谢贵和旁边吓得发抖的长史葛城按在地上。
原来这位王府长史早已投靠了建文帝。
】 【朱棣走到三人面前,眼神冷得像冰:“你们助纣为虐,背叛大明,今日便让你们血债血偿!”手起刀落,三颗人头落地,鲜血溅在地上的茶叶碎片上,竟有种说不出的悲壮。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好一个摔杯为号!”朱元璋激动得站起来,龙袍的玉带都崩开了一颗玉扣,他指着天幕,声音都在发颤,“这才是咱朱元璋的儿子!有咱当年的风范!” 马皇后也松了口气,擦了擦眼角的泪:“太好了,棣儿没事……他终于反击了。
” 徐达拍着大腿大笑:“痛快!太痛快了!就该这么干!对付张昺这种小人,就得先礼后兵,打他个措手不及!” 徐妙云听到“血债血偿”,身子轻轻晃了晃,却还是挺直了腰杆——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