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奉天靖难,护国锄奸
关灯
小
中
大
标儿,你说。
” 朱标抬起头,眼神坚定:“父皇,儿臣知道自己能力不如棣儿。
棣儿有勇有谋,能得军心,还能为大明镇守北疆,是难得的人才。
儿臣恳请父皇,把棣儿留在京师,好好教导他治国之道。
将来要是儿臣和雄英有恙,不能承担起治理大明的重任,就请父皇让棣儿承继大统,也好让大明的江山永固。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什么?!” 这话像是惊雷炸响,殿中众人瞬间惊呆了。
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连忙跪倒在地,齐声道:“陛下!太子殿下三思啊!嫡长子继承制不能乱,您要是让燕王殿下承继大统,会天下大乱的!” 徐达也皱起了眉头:“太子殿下,您这是何苦?您仁厚贤明,是治理大明的最佳人选,怎么能说让贤就让贤呢?” 马皇后也急了,拉着朱标的手道:“标儿,你疯了?你是太子,是咱和你父皇从小疼大的,怎么能把皇位让给棣儿?” 朱标却摇了摇头,语气平静:“母后,儿臣没疯。
儿臣知道,治理大明不仅需要仁厚,还需要魄力和能力。
棣儿比儿臣更适合做皇帝,要是能让大明的江山永固,儿臣愿意让贤。
” 朱元璋看着朱标,心里既感动又心疼。
他知道标儿是个仁厚的孩子,可也正是这份仁厚,让他在面对棣儿这样有能力的弟弟时,会显得有些“软弱”。
他叹了口气:“标儿,你不用这样。
咱知道你是为了大明好,可皇位传承不能这么草率。
咱会好好考虑,绝不会让大明出乱子。
” 六、朱棣的“反击”:以退为进,点破软禁 朱标话音刚落,朱棣突然站了起来,走到朱元璋面前,躬身道:“父皇,太子哥哥的好意,儿臣心领了。
可儿臣只想替大明镇守北疆,不想承继大统。
太子哥哥仁厚贤明,是治理大明的最佳人选,儿臣愿意一辈子辅佐太子哥哥和皇太孙。
”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眼神锐利地看向朱标:“不过,太子哥哥说要把儿臣留在京师,好好教导。
儿臣斗胆问一句,太子哥哥这是想软禁儿臣吗?怕儿臣将来去了北平,会像天幕上那样,成为‘北境之王’,威胁到太子哥哥和皇太孙的地位?” 朱标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没想到朱棣会这么直接地戳破自己的心思。
他张了张嘴,想辩解,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朱棣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泛起一丝苦涩,却还是继续道:“若是太子哥哥真有此意,那儿臣也认了。
儿臣愿意跟周庶人、岷庶人、代庶人、齐庶人一样,被废为庶人,也愿意跟戾庶人(湘王朱柏)一样,自焚而死。
只求大哥将来能好好治理大明,别让百姓受苦。
” 说完,他对着朱元璋躬身道:“父皇,儿臣恳请您成全。
” “放肆!”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怒视着朱棣,“朱老四,你胡说什么!谁让你自焚了?谁要软禁你了?标儿只是想让你留在京师,跟你好好学学治国之道,你怎么能这么想你哥哥?” 朱棣却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失望:“父皇,儿臣知道您是为了儿臣好,可有些事,一旦有了间隙,就再也回不去了。
儿臣和大哥之间,怕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 马皇后看着兄弟俩的样子,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你们俩怎么能这样?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非要搞得这么僵吗?” 就在这时,天幕突然亮了起来,一行醒目的黄色大字跃然幕上,像是在宣告着什么: 【今日天幕就到这里!朱棣扫清北平外围,建文帝将派谁率军北上平叛?且听下回分解!】 “嘿!这妖物又吊咱胃口!”朱元璋气得拍了拍御案,“刚说到关键处就停了,它是想急死咱吗?” 徐达连忙劝道:“陛下,别急。
天幕这是想让咱们慢慢消化。
不过臣觉得,下一次天幕肯定会说建文帝派将的事,毕竟燕王殿下已经扫平了北平外围,建文帝不可能坐视不管。
” 朱元璋点了点头,却没心思再说话。
他看着朱标和朱棣,心里满是无奈——这俩孩子,一个仁厚,一个有本事,怎么就不能好好相处呢?要是将来真因为皇位传承闹得兄弟相残,自己就算死了,也闭不上眼。
马皇后走到朱元璋身边,小声道:“重八,别生气了。
孩子们之间的事,慢慢劝总能好的。
咱们先上朝,还有很多事要议呢。
” 朱元璋点了点头,率先走向殿外。
朱标和朱棣也跟了上去,两人并肩走着,却谁也没说话,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
众人都知道,父子兄弟之间的间隙已经产生,想要修复,怕是难了。
天幕渐渐暗了下去,又恢复了漆黑的模样。
可奉天殿内的气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
众人都知道,皇位传承的难题,已经摆到了朱元璋面前,而这个难题的答案,将决定大明未来的——国运。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朱标抬起头,眼神坚定:“父皇,儿臣知道自己能力不如棣儿。
棣儿有勇有谋,能得军心,还能为大明镇守北疆,是难得的人才。
儿臣恳请父皇,把棣儿留在京师,好好教导他治国之道。
将来要是儿臣和雄英有恙,不能承担起治理大明的重任,就请父皇让棣儿承继大统,也好让大明的江山永固。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什么?!” 这话像是惊雷炸响,殿中众人瞬间惊呆了。
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连忙跪倒在地,齐声道:“陛下!太子殿下三思啊!嫡长子继承制不能乱,您要是让燕王殿下承继大统,会天下大乱的!” 徐达也皱起了眉头:“太子殿下,您这是何苦?您仁厚贤明,是治理大明的最佳人选,怎么能说让贤就让贤呢?” 马皇后也急了,拉着朱标的手道:“标儿,你疯了?你是太子,是咱和你父皇从小疼大的,怎么能把皇位让给棣儿?” 朱标却摇了摇头,语气平静:“母后,儿臣没疯。
儿臣知道,治理大明不仅需要仁厚,还需要魄力和能力。
棣儿比儿臣更适合做皇帝,要是能让大明的江山永固,儿臣愿意让贤。
” 朱元璋看着朱标,心里既感动又心疼。
他知道标儿是个仁厚的孩子,可也正是这份仁厚,让他在面对棣儿这样有能力的弟弟时,会显得有些“软弱”。
他叹了口气:“标儿,你不用这样。
咱知道你是为了大明好,可皇位传承不能这么草率。
咱会好好考虑,绝不会让大明出乱子。
” 六、朱棣的“反击”:以退为进,点破软禁 朱标话音刚落,朱棣突然站了起来,走到朱元璋面前,躬身道:“父皇,太子哥哥的好意,儿臣心领了。
可儿臣只想替大明镇守北疆,不想承继大统。
太子哥哥仁厚贤明,是治理大明的最佳人选,儿臣愿意一辈子辅佐太子哥哥和皇太孙。
”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眼神锐利地看向朱标:“不过,太子哥哥说要把儿臣留在京师,好好教导。
儿臣斗胆问一句,太子哥哥这是想软禁儿臣吗?怕儿臣将来去了北平,会像天幕上那样,成为‘北境之王’,威胁到太子哥哥和皇太孙的地位?” 朱标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没想到朱棣会这么直接地戳破自己的心思。
他张了张嘴,想辩解,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朱棣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泛起一丝苦涩,却还是继续道:“若是太子哥哥真有此意,那儿臣也认了。
儿臣愿意跟周庶人、岷庶人、代庶人、齐庶人一样,被废为庶人,也愿意跟戾庶人(湘王朱柏)一样,自焚而死。
只求大哥将来能好好治理大明,别让百姓受苦。
” 说完,他对着朱元璋躬身道:“父皇,儿臣恳请您成全。
” “放肆!”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怒视着朱棣,“朱老四,你胡说什么!谁让你自焚了?谁要软禁你了?标儿只是想让你留在京师,跟你好好学学治国之道,你怎么能这么想你哥哥?” 朱棣却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失望:“父皇,儿臣知道您是为了儿臣好,可有些事,一旦有了间隙,就再也回不去了。
儿臣和大哥之间,怕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 马皇后看着兄弟俩的样子,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你们俩怎么能这样?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非要搞得这么僵吗?” 就在这时,天幕突然亮了起来,一行醒目的黄色大字跃然幕上,像是在宣告着什么: 【今日天幕就到这里!朱棣扫清北平外围,建文帝将派谁率军北上平叛?且听下回分解!】 “嘿!这妖物又吊咱胃口!”朱元璋气得拍了拍御案,“刚说到关键处就停了,它是想急死咱吗?” 徐达连忙劝道:“陛下,别急。
天幕这是想让咱们慢慢消化。
不过臣觉得,下一次天幕肯定会说建文帝派将的事,毕竟燕王殿下已经扫平了北平外围,建文帝不可能坐视不管。
” 朱元璋点了点头,却没心思再说话。
他看着朱标和朱棣,心里满是无奈——这俩孩子,一个仁厚,一个有本事,怎么就不能好好相处呢?要是将来真因为皇位传承闹得兄弟相残,自己就算死了,也闭不上眼。
马皇后走到朱元璋身边,小声道:“重八,别生气了。
孩子们之间的事,慢慢劝总能好的。
咱们先上朝,还有很多事要议呢。
” 朱元璋点了点头,率先走向殿外。
朱标和朱棣也跟了上去,两人并肩走着,却谁也没说话,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
众人都知道,父子兄弟之间的间隙已经产生,想要修复,怕是难了。
天幕渐渐暗了下去,又恢复了漆黑的模样。
可奉天殿内的气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
众人都知道,皇位传承的难题,已经摆到了朱元璋面前,而这个难题的答案,将决定大明未来的——国运。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历史天幕: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