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东昌之战,又是胡扯

关灯
4.突袭攻城:十月二十日黎明,燕军抵达沧州城下。

    此时徐凯正率领士兵在城墙上加固城防,见燕军突然出现,顿时惊慌失措,连忙下令关闭城门,组织抵抗。

    朱棣抓住时机,下令从北门猛攻——燕军士兵架起云梯,朱能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城墙,斩杀中央军守将数人;同时,朱棣命张玉率领2万兵力,从东北方向迂回,攻击沧州右翼(此处城墙相对低矮,防御薄弱)。

     5.兵团覆灭:沧州右翼城墙很快被张玉部攻破,燕军涌入城内,与中央军展开巷战。

    徐凯的3万兵力中,新募士兵占比超过七成,缺乏巷战经验,很快溃不成军。

    激战至午时,沧州城破,徐凯、胡荣、张杰等7名中央军主将被俘,士兵战死约1万人,投降约2万人,沧州兵团全军覆没。

     【沧州之战后,朱棣对降兵与降将采取“优待政策”:】 -对投降的2万士兵:不愿从军者,发放三两银子遣散回乡;愿意归附者,编入“新附义勇军”,随燕军北上北平休整。

     -对徐凯等降将:既往不咎,保留原职,命其率领部分降兵驻守北平北部边境,防御蒙古部落的骚扰(徐凯此后忠心耿耿,靖难之役后病逝于任上,朱棣专门派人护送其母回乡安葬)。

     【此役的胜利,让燕军彻底打破了中央军的“三角阵势”,河北东部(沧州、青县、静海一带)纳入燕军掌控,德州兵团的左翼屏障彻底消失。

    而此时的德州(盛庸、何福)与真定(平安、吴杰)兵团,因被燕军的“北伐”假象迷惑,尚未反应过来,等得知沧州失守时,燕军已休整完毕,准备下一步行动。

    】 天幕画面将沧州之战的惨烈与迅速展现得淋漓尽致:朱高煦夜袭哨探时的迅猛、燕军攻城时的悍勇、朱能登城时的无畏、巷战时的混乱,以及徐凯被俘时的绝望,一一呈现在众人眼前。

    尤其是燕军“马蹄裹布、昼伏夜出”的细节,更是让武将们连连赞叹。

     【沧州之战后,朱棣乘胜南下,兵锋直指德州。

    盛庸、何福深知德州城防坚固,但燕军士气正盛,若死守城池,恐被燕军围困,遂采取“坚壁清野”策略:将德州城外的粮草、百姓全部迁入城内,拆除城外房屋,不给燕军留下任何补给;同时紧闭城门,拒不出战,意图拖垮燕军。

    】 【朱棣见德州久攻不下,且盛庸、何福防守严密,遂改变战术:率部从德州西侧绕开,向馆陶(今河北馆陶,位于德州西南,靠近山东)穿插,意图切断德州兵团与山东后方的补给线。

    】 【盛庸得知燕军动向,立刻派出1万骑兵,试图袭击燕军的后勤运输队(主要运送从沧州缴获的粮草)。

    朱棣早有防备,亲率3000精锐骑兵在馆陶附近的树林中设伏。

    当中央军骑兵进入伏击圈后,燕军突然杀出,中央军骑兵猝不及防,死伤过半,剩余士兵或降或逃,无一人逃脱——此役的战功,后世文官竟错误地安在了铁铉头上,隐去了朱棣的指挥与盛庸的失误。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挫败盛庸的袭击后,朱棣率部继续南下,经莘县、阳谷,直逼济宁——此处是南北运输大动脉(运河)的关键节点,若拿下济宁,德州兵团的补给线将被彻底切断。

    盛庸、何福再也无法坚守不出,只得率领德州兵团主力(约15万人,含何福的云南边军)南下,试图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位于济宁以北)堵住燕军。

    】 【与此同时,真定兵团的平安、吴杰也派出部分兵力南下,牵制燕军侧翼;何福为保护左翼,派心腹大将孙霖、唐礼率领5000精锐边骑,驻守滑口(今河南滑县,位于东昌西南),防备燕军迂回。

    】 【朱棣得知孙霖、唐礼驻守滑口,当即命朱能率领3000骑兵,分三路夜袭滑口。

    朱能部趁夜渡河,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中央军边骑虽精锐,但因兵力悬殊、毫无防备,很快被击溃。

    此役燕军斩杀中央军2000余人,俘虏孙霖、唐礼以下将领10余人,仅孙霖一人趁乱逃脱——这一战的功绩,同样被后世文官抹去,未被记载入《明史》。

    】 【洪武三十三年(建文元年)十二月,燕军与中央军在东昌展开决战,史称“东昌之战”。

    】 1.中央军部署:何福为主帅,盛庸为副帅,将15万兵力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由何福亲自统领,配备大量强弓劲弩与洪武铁炮(明初制式火炮,射程远、威力大),驻守东昌城下的平原地带;左军由盛庸统领,多为步兵,驻守东昌左翼的丘陵地带;右军由云南边军将领统领,多为骑兵,驻守东昌右翼的开阔地带,负责机动支援。

    何福的战术是:依托火炮与弓弩压制燕军骑兵,再以步兵坚守阵地,待燕军疲惫后,派右军骑兵突击。

     2.燕军部署:朱棣为主帅,将8万兵力分为前锋、中军、后军:前锋由朱高煦统领,多为骑兵,负责正面冲击;中军由张玉统领,步骑混合,负责稳住阵脚;后军由朱棣亲自统领,多为精锐骑兵,负责迂回侧击。

    朱棣的战术是:以朱高煦的前锋吸引中央军注意力,自己率后军迂回至中央军后方,前后夹击,打破中央军阵型。

     3.战役打响: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晨,朱高煦率领前锋骑兵向中央军左军发起猛攻。

    中央军左军步兵依托盾牌与弓弩顽强抵抗,朱高煦多次冲击,均未能突破防线。

    朱棣见正面进攻受阻,遂率领后军骑兵(约1.5万人),绕开中央军左军,向中央军后军迂回。

     4.何福的应对:何福很快识破了朱棣的迂回战术,当即下令右军骑兵(约2万人)驰援后军。

    当朱棣率部抵达中央军后军阵地时,何福的右军已提前赶到,与后军汇合,形成对燕军的包围。

    朱棣率亲卫骑兵猛冲,虽突破中央军后军的第一层防线,却因中央军阵形密集(步兵在前、弓弩在后),无法继续推进,陷入重围。

     5.张玉的误判:此时,张玉率领的中军在正面与中央军中军对峙。

    张玉见中央军后方烟尘滚滚,误以为朱棣的迂回战术已经成功,且燕军将士因此前连胜,士气高昂,纷纷请战。

    张玉遂下令中军全军突击,试图与朱棣、朱高煦汇合,一举击溃中央军。

     6.燕军的溃败:张玉率中军突击时,何福下令中军的洪武铁炮与强弓劲弩全力开火。

    燕军骑兵在开阔地带毫无遮挡,纷纷被火炮与弓弩击中,死伤惨重。

    张玉本人也被数支弩箭射中,身负重伤,倒在马下。

    中军失去指挥,顿时陷入混乱,中央军左军趁机发起反击,燕军中军被迫后撤。

     7.朱棣的突围与撤军:朱棣在重围中得知张玉重伤,中军后撤,深知此战已无法取胜。

    他展现出非凡的勇武:见一名亲卫骑兵失去战马,便伸手将其拉上自己的马背,两人共乘一骑,率剩余亲卫从中央军右军与后军的缝隙中杀出重围。

    突围后,朱棣与朱高煦汇合,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