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仁德治军 根基初固

关灯
了一声。

     “主公仁德!!” “誓死追随主公!!”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哽咽而狂热的呼喊,许多士兵眼含热泪,用力捶打着胸膛,表达着内心的激动与誓死效忠的决心。

    这一刻,军心之凝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抚恤完毕,刘备重新走上点将台,脸上的悲戚渐渐化为激昂:“逝者已矣,生者自强!活着的弟兄们,你们都是好样的!你们用鲜血和勇气,赢得了这场胜利,也赢得了应有的封赏!” 他大手一挥:“凡参战者,无论官兵,皆赏钱五千,粟米十斛,布帛五匹!负伤者,依伤情轻重,再加赏钱一千不等,并由军中出资,全力医治,直至康复!此战有功者,另行叙功升迁!” 丰厚的赏赐被一队队辅兵抬了上来,当众发放。

    金灿灿的五铢钱,饱满的粟米,光鲜的布帛,实实在在地放到了每一个士兵的手中。

    看着手中沉甸甸的赏赐,回想起主帅对战死同袍及其家人的厚待,再对比以往听闻或经历的官军克扣粮饷、视士卒如草芥的行径,这些士兵们对刘备的忠诚与拥戴,已然深入骨髓! “愿为主公效死!!” “誓死追随刘将军!!” 校场上再次爆发出震天的吼声,声浪直冲云霄,仿佛要将军营的顶棚都掀翻。

     封赏完毕,刘备并未让众人立刻解散。

    他的目光投向了校场另一侧,那里黑压压地站着近四千名黄巾降卒,他们衣衫褴褛,面带惶恐与不安,与这边士气高昂、装备齐整的义军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关羽上前一步,丹凤眼扫过降卒队伍,沉声对刘备道:“大哥,降卒人数众多,近乎我军十倍,心思难测,若处置不当,恐成肘腋之患。

    ” 张飞也嚷嚷道:“大哥,这些贼兵,看着就烦!不如挑些老实的留下当苦力,其他的统统赶走,省得浪费俺们的粮食!” 刘备闻言微微颔首,抚须沉吟。

    确实,骤然吸纳数倍于己的降卒,风险极大。

    他看向身旁一直沉默观察、似在思索的张珩,问道:“三弟,你素来多有奇谋,以为这些降卒,该如何处置?” 张珩(主角,三弟)上前一步,目光扫过那黑压压的降卒,又望向幽州州治蓟城的方向,眼中闪烁着洞察先机的光芒。

    他拱手沉声道:“大哥,二哥、四弟的顾虑,皆有道理。

    然,小弟以为,此数千降卒,非是累赘,实乃天赐之机,我军崛起之基石,断不可轻弃,更不可尽数驱离!” “哦?”刘备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三弟何出此言?如此多的降卒,管理、粮草皆是难题,何谈基石?” “大哥且想,”张珩从容分析,“我军落雁坡大捷,阵斩程远志、邓茂,以寡击众,全歼其先锋精锐。

    此等战功,可谓幽州境内自黄巾乱起以来之首功!消息传开,必然震动州郡。

    ”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肯定:“幽州牧刘虞刘伯安,乃汉室宗亲,素有仁德贤名,更肩负平定州内黄巾之责。

    他岂会对我等如此战绩视若无睹?小弟料定,不出旬日,刘幽州征召大哥的文书必至!届时,我军便不再是涿县乡勇,而是受州牧节制的官军,讨贼范围将不再局限于涿郡一隅!” 关羽抚髯的手微微一顿,丹凤眼中精光一闪,显然认同了张珩的判断。

    张飞也挠了挠头,似乎觉得有些道理。

     张珩继续道:“一旦奉召讨贼,转战州郡,兵力便成关键!届时再临时募兵,耗时费力,且新兵不堪大用。

    而眼前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