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余波涤荡与纸墨宏图

关灯
扶苏遇刺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在嬴政的雷霆之怒下,迅速涤荡着咸阳乃至关中的官场。

    廷尉府与黑冰台联手,借着追查刺客的由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清扫着那些与旧势力纠缠过深、或是在新法推行中阳奉阴违的官吏。

    数名郎中令、卫尉属官被罢黜下狱,牵连者众,一时间,朝野肃然,无人再敢明面上对雪盐、新农具的推行说半个不字。

     扶苏府邸和天工苑的护卫力量得到了空前加强,蒙恬亲自挑选的百战老卒组成的护卫队日夜巡逻,戒备森严,让任何潜在的刺杀者都难以下手。

     然而,扶苏并未沉溺于加强自身防卫,也未因遇刺而放缓脚步。

    相反,他将这次事件视为一次契机,更加坚定、也更加迫切地推进着他的计划。

     天工苑内,一间被划定为“蒙学堂”筹备处的静室里,扶苏与公输哲、以及几位被征召来的,在算学、文字方面颇有造诣的博士(并非全是儒家,亦有精通百工之学者)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蒙学堂首重启蒙,学子年幼,需由浅入深。

    ”一位原墨家出身、精于数术的博士说道,“当先教识数、辨形(几何),再授以‘格物’浅理。

    ” “然,教材从何而来?”公输哲提出关键问题,“如今典籍皆为竹简,笨重昂贵,且内容多涉经义玄谈,于‘格物’蒙学无用。

    若要编纂新教材,抄录便是天大难题。

    ” 这正是横亘在知识大规模传播前的巨大障碍——载体。

     扶苏静静地听着,直到众人将困难一一摆出,他才缓缓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包,在案几上轻轻摊开。

     布包内,是几块略显粗糙、颜色泛黄,但质地均匀的……“片状物”。

     “诸位先生请看,此物如何?”扶苏将其推向众人。

     公输哲等人好奇地拿起,触手感觉柔韧,比帛书粗糙,但远比竹简轻薄。

    有人试着用炭笔在上面划写,字迹清晰可见! “此乃何物?似帛非帛,似皮非皮……”公输哲惊讶道。

     “此物,我暂称之为——‘纸’。

    ”扶苏的声音带着一种开创历史的郑重,“以树皮、麻头、破布等低廉之物,经捣浆、抄造、晾晒等工序制成。

    其成本,远低于缣帛,其轻便,远胜竹简!” “纸?”众人面面相觑,这个陌生的字眼和他们手中这奇特的物件,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若以此‘纸’书写、印刷蒙学教材,成本几何?传播速度又将如何?”扶苏引导着他们的思路。

     那位精于数术的博士手指微颤,激动地计算着:“若…若真能廉价制出此物,编纂教材,复制千份、万份亦非难事!届时,蒙学堂教材问题可迎刃而解!甚至…甚至天下寒门学子,亦有接触学识之机!”他意识到了这“纸”背后蕴含的、足以颠覆知识垄断格局的巨大力量。

     “然其制作之法……”公输哲更关心实际。

     “制法已有雏形。

    ”扶苏肯定道,“仍需改进,但方向已明。

    公输先生,此事关乎文明传承之基石,其重要性,不亚于雪盐与新犁!我欲在天工苑内,另设一‘造纸坊’,由您亲自督管,挑选可靠匠人,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