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民用材料的电池革命

关灯
清晨七点,工厂的临时实验室里已经飘着淡淡的电解液气味。

    蔚林峰戴着护目镜,手里捏着镊子,正小心翼翼地从退役电动车电池里取出卷状电极片——这是机械师001凌晨发来的线索核心:“退役三元锂电池正极片,经预处理可保留70%活性,搭配航空级铝箔做集流体,能降低内阻30%”。

     实验台面上摊满了材料:二十块从废品站回收的退役电池(每块50元,比新电池便宜90%)、一卷0.02mm厚的航空铝箔(林晓托大学导师好不容易弄到的样品)、还有系统兑换的“电极材料活性检测试纸”(消耗500点影响力)。

    李铁山蹲在旁边,手里拿着自制的钛钢支架:“小峰,这支架按你画的尺寸做的,刚好能固定电池芯,承重够不够?” “够了李叔,钛钢的强度比普通钢高两倍,刚好抗电池充放电时的膨胀力。

    ”蔚林峰头也不抬,把电极片放在试纸上——试纸瞬间变成淡紫色,旁边的检测仪显示“活性保留率65%”,比机械师001说的低了5%。

     “活性不够啊。

    ”林晓凑过来,手里拿着平板,上面是她查的十多篇论文,“峰哥,文献里说退役电极片表面有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太厚会阻碍锂离子传输,要不试试用稀硫酸浸泡除膜?” 蔚林峰眼前一亮,立刻调配了5%浓度的稀硫酸溶液,将电极片浸泡其中。

    十分钟后取出,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再测活性——试纸变成深紫色,检测仪显示“82%!”,不仅达标,还超了预期。

    “成了!”他忍不住喊出声,实验室里的三人都松了口气。

     可麻烦很快又来了。

    当他们把处理好的正极片、航空铝箔集流体,还有系统给的“改性电解液配方”(1mol/L六氟磷酸锂+2%氟代碳酸乙烯酯)组装成第一个电池芯时,充放电测试却出了问题——蓝电测试系统显示,第一次充电到3.7V就出现了电压骤降,内阻高达80mΩ,远高于SCV要求的“≤30mΩ”。

     “怎么回事?”李铁山皱起眉,看着电池芯表面渗出的少量电解液,“是不是铝箔没压实?我再用焊机焊紧点?” “不是压实的问题。

    ”蔚林峰盯着测试曲线,突然想起系统之前给的“电池内阻分析报告”,“铝箔和电极片之间的接触电阻太大了——普通的压合工艺不行,得用‘超声波焊接’,让铝箔和电极片的金属原子扩散结合,这样才能降低接触电阻。

    ” 可工厂没有超声波焊接机,新买一台要20万,根本买不起。

    蔚林峰盯着测试数据,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台面,突然瞥见角落里的老超声波清洗仪——那是父亲十年前买的,用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