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cmc300 动力甲
关灯
小
中
大
—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需要在保证灵活性的同时,承受500kg的拉力,之前用普通液压阻尼,测试时肘关节连续弯折50次就出现了卡顿。
“得用纳米级润滑涂层。
”蔚林峰指着关节图纸,“系统建议用二硫化钼-石墨烯复合涂层,摩擦系数能降到0.005,比普通润滑油低一个数量级。
”他让林晓调出涂层的分子结构模型,在全息投影上展示给团队:“你们看,石墨烯的层状结构能形成‘滑动界面’,二硫化钼填充缝隙,这样关节转动时就不会卡顿。
” 李铁山带着工人用精密喷涂机给关节轴涂覆涂层,每涂一层就用激光测厚仪检测,确保厚度控制在10μm±1μm。
喷涂完成后,张磊将关节装在测试平台上,启动电机模拟人体动作——肘关节连续弯折1000次,扭矩稳定在80N?m,没有丝毫卡顿,温度也只升高了3℃。
“接下来是动力核心。
”蔚林峰打开一个银色的金属盒,里面是新型燃料电池——这是华国重工联合中科院研发的“氢-氧燃料电池”,体积只有普通电池的1/3,能量密度却达到800Wh/kg,能支撑动力甲连续作战8小时。
但问题来了:动力核心装在背甲里,散热成了难题,之前测试时30分钟就因过热报警。
“用微通道散热板。
”蔚林峰画出散热板的结构图,“在背甲内侧刻100条0.5mm宽的微通道,通入冷却液,再配合背甲表面的石墨烯散热片,能把温度控制在50℃以下。
”工人用激光雕刻机在钛合金背甲上刻出微通道,林晓则用流量计测试冷却液的流速——当流速达到2L/min时,散热效率刚好达标,连续运行2小时,动力核心温度稳定在48℃。
动力甲的硬件基本成型,最难的是人机交互。
系统给出的“神经连接模块”需要植入头盔内的电极阵列,通过采集脑电波信号控制动力甲动作,延迟要求≤100ms。
但初期测试时,延迟高达300ms,还出现了“误触发”——蔚林峰想抬左手,动力甲却抬了右手。
“是脑电波滤波的问题。
”军区神经科学专家陈教授指着监测屏幕,“人体脑电波里有很多杂波,比如心电、肌电信号,得用自适应滤波算法把它们去掉。
”蔚林峰立刻让团队调用系统提供的“脑电波降噪算法”,在程序里加入128阶FIR滤波器,能精准过滤50Hz以下的杂波。
小主,
“得用纳米级润滑涂层。
”蔚林峰指着关节图纸,“系统建议用二硫化钼-石墨烯复合涂层,摩擦系数能降到0.005,比普通润滑油低一个数量级。
”他让林晓调出涂层的分子结构模型,在全息投影上展示给团队:“你们看,石墨烯的层状结构能形成‘滑动界面’,二硫化钼填充缝隙,这样关节转动时就不会卡顿。
” 李铁山带着工人用精密喷涂机给关节轴涂覆涂层,每涂一层就用激光测厚仪检测,确保厚度控制在10μm±1μm。
喷涂完成后,张磊将关节装在测试平台上,启动电机模拟人体动作——肘关节连续弯折1000次,扭矩稳定在80N?m,没有丝毫卡顿,温度也只升高了3℃。
“接下来是动力核心。
”蔚林峰打开一个银色的金属盒,里面是新型燃料电池——这是华国重工联合中科院研发的“氢-氧燃料电池”,体积只有普通电池的1/3,能量密度却达到800Wh/kg,能支撑动力甲连续作战8小时。
但问题来了:动力核心装在背甲里,散热成了难题,之前测试时30分钟就因过热报警。
“用微通道散热板。
”蔚林峰画出散热板的结构图,“在背甲内侧刻100条0.5mm宽的微通道,通入冷却液,再配合背甲表面的石墨烯散热片,能把温度控制在50℃以下。
”工人用激光雕刻机在钛合金背甲上刻出微通道,林晓则用流量计测试冷却液的流速——当流速达到2L/min时,散热效率刚好达标,连续运行2小时,动力核心温度稳定在48℃。
动力甲的硬件基本成型,最难的是人机交互。
系统给出的“神经连接模块”需要植入头盔内的电极阵列,通过采集脑电波信号控制动力甲动作,延迟要求≤100ms。
但初期测试时,延迟高达300ms,还出现了“误触发”——蔚林峰想抬左手,动力甲却抬了右手。
“是脑电波滤波的问题。
”军区神经科学专家陈教授指着监测屏幕,“人体脑电波里有很多杂波,比如心电、肌电信号,得用自适应滤波算法把它们去掉。
”蔚林峰立刻让团队调用系统提供的“脑电波降噪算法”,在程序里加入128阶FIR滤波器,能精准过滤50Hz以下的杂波。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