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心惶惶,各怀鬼胎

关灯
风暴的考验如同一次淬火,将朱由检主仆与这条商船微妙地熔铸在了一起。

    李老大不再仅仅视他们为陈掌柜托付的“麻烦”,言语间多了几分真诚的敬重,尤其是对那条屡立奇功的“大黄狗”。

    水手们更是将黄轩捧上了天,有什么稀罕零嘴,总不忘掰一块塞进他嘴里,连带着对朱由检和王承恩也客气了许多,偶尔还会主动攀谈几句,说说沿途的见闻。

     这难得的平静与善意,像温润的河水,悄然滋养着朱由检那颗干涸龟裂的心。

    他开始更多地走出那狭小的舱室,站在船头或船尾,不再是茫然地眺望,而是真正地“看”。

     他看两岸的阡陌农田,看田埂上荷锄的农人那被日头晒得黝黑的脊背,看岸边村落里升起的、带着饭香的炊烟,也看那些被兵火蹂躏后留下的断壁残垣,以及蜷缩在废墟旁、眼神麻木的流民。

    这些景象,与他过去在紫禁城奏章上看到的冰冷数字和抽象描述截然不同。

    它们是如此鲜活,如此刺痛。

     有一次,船只在一个小码头短暂停靠补充淡水,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围拢过来,伸出乌黑的小手,眼巴巴地看着船上的水手和货物。

    一个水手不耐烦地挥手驱赶,嘴里骂骂咧咧。

     朱由检站在船舷边,看着那些孩子惊恐后退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眼神,心头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

    他沉默地转身回到舱室,拿出王承恩小心珍藏的、最后几块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多吃的精细米糕,让王承恩分给了那些孩子。

     孩子们狼吞虎咽,连掉在地上的渣滓都捡起来塞进嘴里,然后对着船舱方向不住地磕头。

    朱由检没有露面,只是透过缝隙看着,久久无言。

     黄轩蹲在他脚边,能清晰地感受到崇祯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重而复杂的气息。

    那不再是单纯的亡国之痛或自身安危的忧虑,而是糅合了愧疚、怜悯、以及一种……或许可以称之为“责任”的东西,在悄然复苏。

     “陛下,”黄轩在脑海里轻声说,“百姓……还是很苦。

    ” 朱由检没有回应,只是放在膝盖上的手,悄然握紧。

     船只越往南行,天气越发暖湿,两岸的景色也逐渐从北方的苍凉转向南方的葱郁。

    运河上的船只也愈发密集,除了商船漕船,还能看到一些装饰华美的官船和画舫,丝竹管弦之声偶尔顺风飘来,与北地的肃杀恍如两个世界。

     这一日,船只行至淮安地界,天色已晚,便依惯例在一处水流平缓的河湾下锚歇夜。

    夜空晴朗,星河低垂,倒映在墨色的河水中,碎成万千银鳞。

     李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