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辨伪暗记

关灯
墨房里弥漫着陈年徽墨的苦香,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外界的喧嚣隔绝。

     沈逸风的心神却比任何时候都集中。

    他伏在案前,鼻尖几乎要碰到冰凉的桌面,左手举着一枚龙洋,右手捏着一只黄铜放大镜,镜片下的世界,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精密而危险的国度。

     “看这里。

    ” 周伯庸的声音从头顶传来,不疾不徐,却带着千钧之力。

    老人将一本线装的《伪币识别手册》推到他面前,泛黄的纸页上,用朱砂和墨笔细致地描摹着各种假币的破绽。

     “这枚是上个月码头截获的日本龙洋。

    ”周伯庸的手指点着手册上的一幅图,“你看它的龙鳞——真币的龙鳞是189片,每一片都清晰可辨,排列如铠甲。

    而这枚假的,”他翻开另一页,指着图上少了两片龙鳞的龙身,“为了省工,直接磨掉了两片。

    在放大镜下,这里的纹路衔接处,有明显的刮擦痕迹。

    ” 沈逸风赶紧将手中的真龙洋放到放大镜下。

    果然,阳光下,那龙身覆盖的鳞甲纤毫毕现,每一片都带着机器冲压的锐利边缘,整整齐齐,像一片微缩的森林。

     “再看袁大头。

    ”周伯庸又翻开一页,“真币的嘉禾纹,麦粒是鼓起来的,用手摸上去有凸感,像刚从地里长出来的麦穗。

    假币呢?为了省钱,模具做得粗糙,嘉禾纹是平的,摸上去像一块平板。

    ” 沈逸风拿起一枚真袁大头,指尖轻轻抚过币面的嘉禾图案。

    指尖传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细微的凹凸感,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模具工匠注入其中的力道。

    他将另一枚假币放在一起对比,那嘉禾纹扁平而模糊,毫无生气。

     “辨伪,不是靠运气,是靠功夫。

    ”周伯庸的声音沉稳如钟,“你把这一千枚真币、一千枚假币在手里过一遍,不用看,用手一摸,用眼一扫,就能闻出假币的味儿。

    那股子铅和锡的腥气,骗不了人。

    ” 接下来的几天,墨房成了沈逸风的战场。

     案头上,真币和假币堆成了两座小山。

    周伯庸那本《伪币识别手册》被他翻得卷了边,里面的每一幅图,他都在放大镜下与手中的银元反复比对。

     他知道了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