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银元册里的秘密
关灯
小
中
大
账房的空气里,弥漫着陈年老书的墨香与淡淡的霉味。
沈逸风的手指拂过一本厚重典籍的封面——《银元图谱》。
书页泛黄,边角卷曲,显然已尘封多年。
周伯庸将它从书架顶层取下时,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坐。
” 周掌柜将图谱摊开在案头,煤油灯的光晕洒在那些精细的拓印图案上。
他指着一页:“小风,你看这‘光绪元宝’,北洋造的龙尾,是微微上翘的弧形,像把弯弓;而江南造的龙尾,则是笔直的,带着一股锐气。
这是最基本的区分。
” 沈逸风俯身细看。
拓印的龙纹纤毫毕现,他不得不承认,即使是真币,不同铸局的工艺也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别。
这是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他只关心银元的真假,从未深究过“真币”本身千差万别的“身份证”。
“再看这个。
”周伯庸又翻过一页,“宣统元宝。
库平七钱二分的规格,标准重量是26.7克。
你手里那枚从码头截获的假币,称过没有?” 沈逸风的心猛地一跳。
他当然称过,那枚假币只有25克出头,轻飘飘的,像一块废铁。
他当时只当是工艺粗糙,现在想来,这竟是来自官方数据的、精准的“偷工减料”。
“我……称过,轻了。
”他低声回答。
“不是轻了,是故意做轻。
”周伯庸的声音沉了下来,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铜权秤,上面刻着“光绪三十年官造”的字样, “真正的银元,每一枚的重量、直径、厚度,都有严苛的国家标准。
高桥他们仿造,不是仿不像,是仿不‘准’。
他们在重量上做手脚,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也是为了混淆视听,让我们这些老派的钱庄,只相信自己的手感,而忽略了最科学的标尺。
”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
沈逸风的手指拂过一本厚重典籍的封面——《银元图谱》。
书页泛黄,边角卷曲,显然已尘封多年。
周伯庸将它从书架顶层取下时,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坐。
” 周掌柜将图谱摊开在案头,煤油灯的光晕洒在那些精细的拓印图案上。
他指着一页:“小风,你看这‘光绪元宝’,北洋造的龙尾,是微微上翘的弧形,像把弯弓;而江南造的龙尾,则是笔直的,带着一股锐气。
这是最基本的区分。
” 沈逸风俯身细看。
拓印的龙纹纤毫毕现,他不得不承认,即使是真币,不同铸局的工艺也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别。
这是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他只关心银元的真假,从未深究过“真币”本身千差万别的“身份证”。
“再看这个。
”周伯庸又翻过一页,“宣统元宝。
库平七钱二分的规格,标准重量是26.7克。
你手里那枚从码头截获的假币,称过没有?” 沈逸风的心猛地一跳。
他当然称过,那枚假币只有25克出头,轻飘飘的,像一块废铁。
他当时只当是工艺粗糙,现在想来,这竟是来自官方数据的、精准的“偷工减料”。
“我……称过,轻了。
”他低声回答。
“不是轻了,是故意做轻。
”周伯庸的声音沉了下来,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铜权秤,上面刻着“光绪三十年官造”的字样, “真正的银元,每一枚的重量、直径、厚度,都有严苛的国家标准。
高桥他们仿造,不是仿不像,是仿不‘准’。
他们在重量上做手脚,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也是为了混淆视听,让我们这些老派的钱庄,只相信自己的手感,而忽略了最科学的标尺。
”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