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一条钢弹簧问世

关灯
的话里听出了画面感,虽然还没有做出来,但大家还是透过他的话想象得出来床垫和沙发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既然弹簧能够放在牛车上作为座凳使人免受颠簸之苦,相信同样也可以做成垫子和凳子使睡觉和坐变得更加舒服。

     众工匠议论纷纷,大家的兴趣都被钟鹏举的话提了起来。

     钟鹏举望着自己工场里的数百工匠,心里也是比较激动,他们可是自己未来改变这个世界的班底。

     他高声说道:“大家请注意,下面我讲的话不苛求大家一下子听得懂,但以后我们会慢慢探讨。

    ” “弹簧为机械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动和控制方式。

    它可以在机械部件之间传递力和运动,实现缓冲、减震、复位等功能,使得机械装置的运行更加稳定和可靠。

    ” “我们现在计时的工具有利用日影计时的圭表和日晷,有利用流体的流速计时的漏刻和沙漏,有采用燃烧计时的香篆和定时蜡。

    但我以后可以发明一个可以长久计算时间的仪器而不用派人专门盯守,它名叫钟表,是以发条弹簧作为动力源,通过逐渐释放储存的能量,为钟表的齿轮系统提供持续的动力,保证了钟表的精确运行,计算出来的时间非常准确,可以精确到毫厘,从而推动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 以钟华昌和钟华成为首的众工匠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

     虽然他们半信半疑。

     但他们都选择信任钟鹏举。

     他们想不到,今日他们花了大半天制造出来的一根小小的弹簧以后能有那么大的用途。

     钟鹏举进一步阐述道:“弹簧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在利用材料弹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它使人们能够将物体的弹性特性转化为实际可用的功能,如储存和释放能量,为机械装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像早期的弓弩,就是利用了类似弹簧的弹性原理,将弦拉开储存能量,释放时转化为箭的动能,大大提高了狩猎和战斗的效率。

    ” “刚才华昌叔也提过这一点。

    他触类旁通,能够发散开来,想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 受到赞扬的钟华昌,此刻心潮澎湃。

    自己这个侄子不简单,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接着由工场主管钟华昌安排分工开始制造新式牛车。

     作为机械制造和力学专业科班出身的钟鹏举,则在各个工种间行来行去,时不时停下来指点一下。

     人多力量大,四个时辰左右,一乘全新的牛车就此在钟家村诞生了。

     钟剑平和钟飞国把车套在一头黄牛身上,开始试驾。

    有份参与的都先后上去体验一番。

    速度快、灵活、轻便、结实、舒适,不怕颠簸,加宽加高的带有辐条的车轮即使行驶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也如履平地。

    这乘车装载两百斤的东西也不会使黄牛感到吃力。

     钟鹏举感到遗憾的是现在所处的这块大陆还没有橡胶树,如果有的话,可以把橡胶轮胎出来,那该多好呀。

     据史书记载,橡胶树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森林,橡胶树的名字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1873年被移植到英国邱园,1877年22株三叶橡胶树被运至星加坡,1898年传到马来半岛,夏国南方于1904年引种。

     现在即使是自己也是力有所不逮。

     这个时候,很多放工的村民也行过来凑热闹,争着上去体验体验,他们都特地用力压压那个富有弹性的座位,感到很新鲜。

     有了牛车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

     拥有一乘牛车在当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钟鹏举那个世界的高富帅和白富美们比拼豪车,今天晒林宝坚尼,明天炫玛莎拉蒂。

     其实古代的豪族大户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秀的一般都是马车、牛车、骡车……千万不要以为这些“牲口车”上不了台面,在古代它们可是财富的象征、身份的彰显。

    上至一朝天子下至富甲商人,无论是车的内饰还是外在都有所区别,行车礼仪也都自成一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马车在夏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的马车除了作为战争工具外,主要为皇室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高贵的象征。

    秦汉马车的种类复杂、名目繁多,如皇帝乘坐的玉辂,皇太子与诸侯王乘坐的王青盖车、“金钲车”,行猎用的“猎车”、丧葬用的“辒辌车”、载猛兽或犯人的“槛车”等等。

     汉代乘坐马车,礼仪繁缛,这些令汉以后兴盛起来的士族阶层倍感拘束。

    于是他们逐渐将喜好转向牛车。

     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车厢宽敞高大。

    所以自魏晋以后,牛车逐渐得到了“土豪”们的青睐,乘坐牛车不仅不再是低贱之事,反而成为一种贵族间的时尚新潮流。

    特别是东晋南渡以后牛多马少,这也成为牛车兴盛的原因之一。

     乘牛车也和乘马车一样,有上下等级之分。

    诸王乘犊车,因以云母饰车,故又称“云母车”。

    这是一种带屏障、配八牛的豪华“座驾”。

    三公有德行者乘“皂轮车”,配四牛。

    及至南北朝时,牛车更是日益风行。

    北魏皇帝出行时乘坐的大楼辇,要配12头牛。

     可见北朝使用牛车之盛,比两晋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朝如此,南朝也毫不逊色。

    正是由于士族门阀们追求舒适,沉沦于享受,各种高级牛车便急速发展起来,以致行驶速度较快的汉代马车完全绝迹。

    甚至满朝上下,士大夫们皆“无乘马者”。

    谁要骑马或乘马车,还会遭人弹劾。

     牛车兴盛之风,直至隋唐五代也未有变化。

    《新唐书·车服志》曰:“一品乘白铜饰犊车,青油纁,朱里通幰,朱丝络网。

    二品以下云油纁、络网。

    四品有青偏幰。

    ”综上所述可知当时统治者乘坐的高等牛车主要有“通幰牛车”和“偏幰牛车”两种。

    “偏幰”,即牛车的帷幔只遮住车的前半部。

    通幰牛车形象最早见于甘肃嘉峪关晋墓壁画中。

    该车双辕双轮,车厢形似太师椅,有卷席篷顶,上面覆盖一张大帷幔。

    这种通幰车装饰比较简朴,以后逐渐向豪华奢侈发展。

     明清时的车多用一或二骡挽行,因此统称“骡车”。

    但为区别乘人与载物,又有“大、小”之分。

    乘人的车为小车,因其有篷子、围子,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