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心理时钟的偏差

关灯
出了一个概念:“她或许,不仅仅篡改了机器的时钟,她还试图影响甚至‘校准’在场所有人的‘心理时钟’。

    ” “心理时钟?”张猛挠了挠头,“这又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人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和判断。

    ”林宸解释道,“这种感知并不精确,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心理暗示的影响。

    比如,在一个没有窗户、内容枯燥的会议上,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而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聚会上,你又会觉得时间飞逝。

    ” “王薇很可能利用了这一点。

    ”林宸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她不需要收买所有人,她只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细微不易察觉的心理暗示和环境设置,让在场的人在无意识中,对时间点的判断产生一致的、可控的偏差。

    ” 他走到白板前,开始列举可能性: “第一,环境暗示。

    酒店宴会厅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让人失去准确时间感的地方。

    没有窗户,与外界隔绝,灯光恒定。

    人们判断时间更多地依赖于场内悬挂的时钟、主持人的报时、或者自己的手机。

    如果场内的时钟本身就是错的(与酒店监控系统同步,快了一小时),或者主持人无意中报错了时间……” “第二,重复锚定。

    她可以反复、看似无意地向遇到的人强调或提及错误的时间。

    比如,遇到熟人,她说‘哎呀,才五点多你就来了?’(实际已经六点多);和人交谈时,她看着手表(可能也被调快)说‘快六点了,会议要开始了’(实际快七点)。

    这种重复的、来自一个看似可靠信源的时间信息,会不断强化错误的时间概念,成为他人记忆的‘锚点’。

    ” “第三,行为引导。

    她可以选择在特定的、错误的时间点去做一些容易给人留下印象的事情。

    比如,在监控显示‘六点整’(实际七点)的时候,故意去和一位重要的嘉宾高声交谈,或者做一个引人注目的动作。

    那么事后回忆,目击者就会清晰地记得‘六点整的时候,王薇正在和某某说话’,而这个记忆是基于错误时钟的。

    ” “第四,利用记忆的模糊性和从众心理。

    人的记忆本身就不精确,尤其是对非关键事件的时间点。

    事后做笔录时,当第一个人说‘我大概六点左右见到她’,后面的人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暗示,将自己的记忆也向‘六点左右’靠拢,从而形成一种看似高度一致、实则被引导的集体记忆。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宸的分析像一把新的钥匙,插入了锈死的锁孔。

    会议室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