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式学堂

关灯
如此一来,湖广格物学堂与武昌军事学堂。

     在诞生之初,便被套上了坚固的保密措施。

     尽管那“身家清白”、“情报处核准”、“入学即入军籍”,“严格保密”的条件令人望而生畏, 但是依旧是人头攒动,热度远超想象。

     有三个最大的原因 其一:全免学费,供给食宿。

     在这乱世,读书识字对于绝大多数平民乃至贫寒之家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

     而在这里,不仅不收一分钱的学费,学堂甚至还提供统一的住宿和三餐! 光是“免费教你读书识字,还管饭”这一条。

     就足以让无数有心向学却无力支付的年轻人和其家庭怦然心动。

     甘愿承受那严格的限制。

     其二,设立优渥奖学金。

     告示中明确写道: “每岁终考,各科名列前茅者,可得‘格物优才赏’或‘军校锐士赏’。

     赏银五两至二十两不等,并予嘉奖通报。

    ” 这笔钱对于贫寒学子而言,足以补贴家用。

     甚至改变家庭境况。

     这不仅是物质激励,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激励着学子们刻苦钻研,力争上游。

     其三,毕业即授职,前程似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最核心的吸引力。

     告示承诺: “格物学堂毕业生,经考核优异者。

    ” “可直接荐入幕府营造局、火器局、船运局等对应各局充任技术吏员。

    ” “享相应俸禄,前程远大。

    ” 这意味着,一旦学成,就直接端上了“官饭碗”。

     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成为了邓名统治体系中的一员! 而军事学堂的承诺则更加直接: “毕业学员,按成绩高下,直接授以队正、哨官乃至营级见习参谋等军职。

    ” “投身行伍,便是军官!” 在这“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

     还有什么比一条清晰、直接、且有保障的晋升通道更吸引人的呢? 在许多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笔极其划算的买卖。

     邓名用这种方式,不仅是在培养人才,更是在用实实在在的利益。

     构建一个忠于自己、依附于自己新政权的利益共同体。

     其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

     正因为资源有限且要求极高。

     这两所学堂的首期招生规模被严格控制。

     湖广格物学堂,计划首期仅招收二百人。

     邓名考虑到这个只是第一期的学员。

     而且目前的条件下,他没有足够财力普及教育。

     只能先挑选一些聪慧的少年入学。

     以后将来地盘扩大以后,教育普及,财力足够,才会招收更多的学员。

     面对数以千计的报名者,选拔极为严苛。

     首要条件便是“略通文墨,晓算数,心智聪颖”。

     负责初选的教化局官员和几位老匠师。

     需要从那些年轻人中,挑选出最有悟性和潜力的一批。

     这二百个名额,可谓百里挑一。

     武昌军事学堂的规模稍大,首期计划招收五百人。

     但其选拔标准同样毫不放松。

     除了基本的身体素质、武艺根基和忠诚度审查外。

     “能识常用字、会基础算数”成了一条硬性标准。

     最终,当首批七百名(格物二百,军事五百)学员名单尘埃落定时。

     无论是入选者还是落选者,都清晰地意识到: 能踏入这两所学堂的门槛,本身就已是一种荣耀和资格的象征。

     - 他在首次对初步筛选出的百余名学员训话时,声音铿锵: “你们在这里,要学的不是如何当一个大头兵,而是要学会如何带兵,如何打胜仗!“ ”我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学员、乃至未来的将军!“ ”你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未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

    ” “肩负着无数弟兄的性命和抗清大业的希望!” “望尔等勤学苦练,莫负韶华,莫负此身所学!” 尽管筹备工作千头万绪,招生选拔琐碎繁重。

     但看着那些被选拔出来的、眼中闪烁着求知欲和抱负的年轻面孔。

     邓名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只是开始,但他相信,种子已经播下,只待时间来收获参天大树。

     喜欢明末:铁血山河请大家收藏:()明末:铁血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