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出征
关灯
小
中
大
困惑。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并肩而立的邓名和孔时真时,那瞬间恍如隔世。
而站在这一切前面的邓名,再也不是。
昆明那个需要乔装改扮、与他“志趣相投”的小小千总。
他已是号令一方、剑指天下的一方诸侯! 孔时真…赵良栋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更久。
那身汉家女儿的装束如此自然妥帖,仿佛她生来就该如此。
她站在邓名身边,神态安然,目光所及之处,唯有邓名一人。
这与当时昆明时那个身处高位。
身穿旗装的“格格”身份,已是天壤之别。
身份调换,境遇逆转! 赵良栋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化作一声几乎听不见的叹息。
抱拳单膝跪地行礼,声音有些干涩: “败军之将赵良栋,见过邓提督!” 邓名说道: “赵兄,不必多礼。
请起,此地没有提督,只有故人。
” 赵良栋随后又犹豫着对孔时真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奴才..拜见格格!” “赵将军.我已经不是格格了,快起来吧” 孔时真淡然说道。
赵良栋一阵愕然,随后起身。
随后亲兵队长徐巍藤引着赵良栋走到江边一处视野开阔处。
而江边树下有一匹精壮矮脚马,马匹上有着包裹。
赵良栋隔着七步左右,面对邓名和孔时真两人,江风拂面,吹动几人的衣袂。
“这大半年,委屈赵兄了。
” 邓名开门见山,语气真诚。
“军务繁杂,一直未能与你深谈。
” “今日出征在即,有些话,不得不说了。
” 赵良栋沉默着,目光投向江面上如林的战船。
他知道,邓名不是来找他叙旧的。
邓名脸上浮现出复杂的神色,有追忆: “还记得昆明之行吗?你我纵论天下,皆痛恨这世道混沌,黎民倒悬。
” “那时,你我志趣相投,若非身份立场,差一点便成了结义兄弟!这份情谊,我邓名记得!” “...我也记得!” 赵良栋身体微微一震,他当然记得。
邓名声音沉稳而清晰: “我知道你心里的顾虑。
你不信我,不信我这‘驱逐鞑虏’的旗号能成事,” “不信我能给这天下一个比现在更好的结局。
” “你怕背上反复无常的骂名,怕赌错了身家性命,怕死后无颜面对你心中的‘忠义’二字。
”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赵良栋, “我说得可对?” 赵良栋沉默着,他没有否认。
这确实是他心中最大的疙瘩。
邓名虽势大,但根基尚浅,与坐拥天下的清廷相比,终究显得…有些“草莽”。
他赵良栋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即便朝廷有千般不是。
背主求荣的名头,他背不起,也不愿背。
“赵兄,” 邓名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邓名行事,从不靠虚言诓骗!今日,我放你走!” ”你看到那匹马了吗,我在上面已备好上面“通关文书、盘缠、皆备于此。
” “文书保你过关,沿途我军斥候和关隘看到通关文书自然不会拦你。
” “什么?!” 赵良栋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 威逼、利诱、继续软禁……唯独没想过“放”字! 这半年的软禁,与其说是囚禁。
不如说是邓名给了他一个冷眼旁观、仔细思量的时间。
他确实想通了很多,对清廷的失望也与日俱增。
但最后那点“家人”的顾虑,如同枷锁,始终未能挣脱。
如今,邓名竟要亲手替他解开? 他终于明白旁边这匹马是干嘛的。
“你没听错。
” 邓名迎着他震惊的目光,斩钉截铁。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低沉而锐利: “因为我接到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并肩而立的邓名和孔时真时,那瞬间恍如隔世。
而站在这一切前面的邓名,再也不是。
昆明那个需要乔装改扮、与他“志趣相投”的小小千总。
他已是号令一方、剑指天下的一方诸侯! 孔时真…赵良栋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更久。
那身汉家女儿的装束如此自然妥帖,仿佛她生来就该如此。
她站在邓名身边,神态安然,目光所及之处,唯有邓名一人。
这与当时昆明时那个身处高位。
身穿旗装的“格格”身份,已是天壤之别。
身份调换,境遇逆转! 赵良栋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化作一声几乎听不见的叹息。
抱拳单膝跪地行礼,声音有些干涩: “败军之将赵良栋,见过邓提督!” 邓名说道: “赵兄,不必多礼。
请起,此地没有提督,只有故人。
” 赵良栋随后又犹豫着对孔时真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奴才..拜见格格!” “赵将军.我已经不是格格了,快起来吧” 孔时真淡然说道。
赵良栋一阵愕然,随后起身。
随后亲兵队长徐巍藤引着赵良栋走到江边一处视野开阔处。
而江边树下有一匹精壮矮脚马,马匹上有着包裹。
赵良栋隔着七步左右,面对邓名和孔时真两人,江风拂面,吹动几人的衣袂。
“这大半年,委屈赵兄了。
” 邓名开门见山,语气真诚。
“军务繁杂,一直未能与你深谈。
” “今日出征在即,有些话,不得不说了。
” 赵良栋沉默着,目光投向江面上如林的战船。
他知道,邓名不是来找他叙旧的。
邓名脸上浮现出复杂的神色,有追忆: “还记得昆明之行吗?你我纵论天下,皆痛恨这世道混沌,黎民倒悬。
” “那时,你我志趣相投,若非身份立场,差一点便成了结义兄弟!这份情谊,我邓名记得!” “...我也记得!” 赵良栋身体微微一震,他当然记得。
邓名声音沉稳而清晰: “我知道你心里的顾虑。
你不信我,不信我这‘驱逐鞑虏’的旗号能成事,” “不信我能给这天下一个比现在更好的结局。
” “你怕背上反复无常的骂名,怕赌错了身家性命,怕死后无颜面对你心中的‘忠义’二字。
”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赵良栋, “我说得可对?” 赵良栋沉默着,他没有否认。
这确实是他心中最大的疙瘩。
邓名虽势大,但根基尚浅,与坐拥天下的清廷相比,终究显得…有些“草莽”。
他赵良栋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即便朝廷有千般不是。
背主求荣的名头,他背不起,也不愿背。
“赵兄,” 邓名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邓名行事,从不靠虚言诓骗!今日,我放你走!” ”你看到那匹马了吗,我在上面已备好上面“通关文书、盘缠、皆备于此。
” “文书保你过关,沿途我军斥候和关隘看到通关文书自然不会拦你。
” “什么?!” 赵良栋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 威逼、利诱、继续软禁……唯独没想过“放”字! 这半年的软禁,与其说是囚禁。
不如说是邓名给了他一个冷眼旁观、仔细思量的时间。
他确实想通了很多,对清廷的失望也与日俱增。
但最后那点“家人”的顾虑,如同枷锁,始终未能挣脱。
如今,邓名竟要亲手替他解开? 他终于明白旁边这匹马是干嘛的。
“你没听错。
” 邓名迎着他震惊的目光,斩钉截铁。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低沉而锐利: “因为我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