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水面之下

关灯
组的信息权限,他建立了一个小型数据库,将近年来所有标注着“资料不全”、“特殊情况”、“特事特办”的项目信息输入其中,进行交叉比对。

     结果令人吃惊。

     这些看似孤立的“小问题”项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分布规律:总是在某些特定时间段集中出现,总是涉及那几家看似无关却隐隐关联的公司,总是有一套类似的“情况说明”模板。

     更令人注意的是,这些项目的审批链条中,总会出现几个相同的关键人名——虽然他们往往不是主要决策者,却总是在关键环节签下自己的名字。

    那位签字的副主任只是其中之一。

     林浩想起一位老审计员曾经告诉过他:“要看清楚一个系统的漏洞,不要看它的大开大合,要看它的细微颤动。

    ” 现在,他确实看到了这些“细微颤动”——一种几乎难以察觉,却持续存在的异常波动。

     周五下午,工作组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

    当大家热烈讨论着新设计的审批流程该如何优化时,林浩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一直被忽视的关键点。

     “我有一个想法,”林浩突然开口,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我们在设计新系统时,是否过于关注正式流程,而忽略了非正式渠道的管控?”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平时沉默的见习生身上。

     “什么意思?”李宝山皱眉问道。

     “我注意到,许多历史问题都不是发生在正式流程中,而是发生在流程之外的‘特事特办’、‘口头同意’和‘情况说明’中。

    ”林浩谨慎地选择着措辞,“如果我们只优化正式流程,而不管控这些非正式渠道,那么问题很可能换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刘部长深深看了林浩一眼,目光复杂:“继续说。

    ” “我建议在新系统中加入一个特殊模块,专门记录和追踪所有的‘例外情况’——无论是口头同意、特事特办还是情况说明,都必须在这个系统中登记备案,并明确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