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同学会(上)

关灯
陈凡翻看着年少时的物件,虽然勾起的不都是甜蜜的回忆,有些只有苦涩和尴尬。

     但眼下回过头来看,却都那么的温馨。

     这些物件也让陈凡想起很多记忆深处里的人和事。

     陈凡兴奋地翻看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半夜了,老妈接连催了两次,他这才睡下了。

     隔了一天,几个人又在张忠家碰头。

     刘桂元从一中拿来了七班的登记簿,每人发了一份。

     大家看着登记簿感慨不已。

     “这韩顺兆是谁啊?听着有点耳熟,怎么对不上号?” “就是小眼睛,皮肤挺黑的,专门喜欢捡人后漏儿。

    ” “对啊,对啊,想起来了。

    那年到玻璃厂捡玻璃,他专门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别人捡好了,他顺手拿走。

    ” “是啊,那年在和平公社间苗也是,专门捡人后漏儿。

    听说现在在单位上班也这样。

    ” “还有这个刘再华谁啊?” “这大名鼎鼎都不知道?老歪!” 老歪确实是名人。

     90年代以前,北方的中小学校大多没有暖气,冬天的时候烧炉子。

     要是炉子坏了,都得小同学自己动手修理安装。

     有一年,男孩子们正动手安装炉子的排烟管。

     刘再华在一旁指挥,不时嗔怪几句:“怎么老歪?老歪?” 从此,“老歪”这个外号便威名远扬了。

     到后来都没几个人知道她的真名了。

     “外号、花名之类的也都标注上。

    ” “对,对,还有外貌特征、行为习惯啥的。

    ” 第二天,他们几个就开始四处联络。

     尤其赵纯一和刘桂元。

     因为他们是以前的班长和学习委员。

     很多同学想不起陈凡、张忠和刘昱,但一定能想起他们。

     其实,大多数同学从半年前开始就陆陆续续知道10周年聚会的事儿了。

     需要通知他们的就是时间地点。

     另外还有些久未联络的同学就需要同学托同学,同学再托熟人,层层转述。

     在这个手机尚未普及,传呼也只普及了一半的年代里,这事儿属实不易。

     不过,时间紧迫,实在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