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旧信藏往事

关灯
苏城的雪后初晴带着清冽的暖意,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文明博物馆”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

    陈砚刚走进馆内,就看见林晚秋正蹲在新落成的“冬日文化展区”里,和欧洲代表团的工程师一起调试壁炉的烟道。

    中世纪风格的石砌壁炉泛着温润的米色光泽,炉膛里堆着备好的干燥松木,只待点燃就能散发出融融暖意。

     “烟道角度调整好了,等会儿点燃试试温度。

    ”玛丽团长走过来,递给他一份泛黄的图纸,“这是我们在巴黎档案馆找到的十五世纪壁炉设计原稿,上面还记录着当时贵族家庭的取暖习惯,或许能丰富展区的文化介绍。

    ”陈砚接过图纸,指尖触到纸面粗糙的纹理,忽然注意到图纸边缘有一行细小的钢笔字,是用中文写的“林记木作,民国三十七年”。

     “这行字……”陈砚指着字迹抬头,玛丽愣了愣,随即笑着解释:“我们找到图纸时,它夹在一本中国木工的手记里,据说这本手记是二战时一位法国士兵从中国带回的,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能以这种方式回到故土。

    ”林晚秋凑过来看了一眼,突然轻呼出声:“‘林记木作’是我爷爷的木工坊!我小时候还见过他用这种字体记账本!” 陈砚看着林晚秋惊喜的神情,心里忽然泛起一阵柔软。

    末世前那些被遗忘的细碎往事,正随着文明的复苏一点点浮出水面,像雪地里冒出的新芽,带着意想不到的温度。

    他把图纸递给林晚秋:“好好收着,说不定这就是你爷爷留下的念想。

    展区开放时,咱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加进去,让大家知道这些老手艺、老物件,都藏着跨越时空的缘分。

    ” 正说着,阿凯带着两个西北区的技术员走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布包。

    “陈哥,这是西北区居民让我们带来的,说是感谢苏城帮忙修好了供暖管道。

    ”阿凯打开布包,里面是几袋晒干的沙棘果,还有一双双纳得厚实的布鞋,鞋面上绣着小小的太阳图案,“他们说沙棘果泡水能暖身子,布鞋是家里老人连夜做的,让咱们冬天穿了暖和。

    ” 陈砚拿起一双布鞋,指尖能摸到鞋底细密的针脚,心里一阵发热。

    末世时,人们为了一块压缩饼干就能反目,而现在,跨越几千公里的互助成了常态——苏城派技术员修管道,西北区送来自制的特产,这种双向的温暖,正是文明复苏最坚实的根基。

    “把这些东西分到合作社和学校去,”陈砚对阿凯说,“沙棘果泡成茶,冬天给值班的工作人员喝;布鞋送给学校里的孩子们,让他们知道远方有人惦记着他们。

    ” 午后的阳光越来越暖,陈砚沿着青石板路往学校走。

    路过广场时,看见几个孩子围着雪人叽叽喳喳,小宇正拿着画笔,在雪人的围巾上添画小小的向日葵图案。

    “陈叔叔!”小宇看见他,举着画笔跑过来,“我要把向日葵画得再亮一点,这样阿米娜收到画,就能感受到苏城的阳光了。

    ” 陈砚蹲下来,看着画纸上金灿灿的向日葵,忽然想起昨天在学校收到的一封特殊的信。

    信是非洲区的阿米娜写的,字迹歪歪扭扭,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