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星火照前路

关灯
,还有几个绣着太阳花的布包,色彩明艳得像非洲的阳光。

     “快请进,”陈砚接过竹篮,心里暖暖的,“念念和小宇早就盼着你来了,他们准备了苏城的明信片,还有自己种的多肉,说要送给你做礼物。

    ”阿米娜眼睛一亮,拉着陈砚的衣角:“真的吗?我还想跟小宇学画画,把非洲的草原和苏城的雪景画在一起,寄给全球的小朋友。

    ” 下午,全球能源协作会议正式拉开帷幕。

    会议中心的礼堂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代表,前方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各地能源建设的画面:苏城的太阳能发电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南极的风力发电机在雪原上缓缓转动,非洲的农田里,耐寒粮种长出了嫩绿的秧苗……当画面定格在“全球能源协作网络”的示意图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陈砚走上台,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清了清嗓子:“各位伙伴,三百二十七天前,我们在黑暗中失去了信号,只能靠着一点微光挣扎求生;而今天,我们聚在这里,看着太阳能照亮苏城,看着风能温暖南极,看着粮种在非洲的土地上发芽……这些变化,不是靠一个人、一个地区就能实现的,是靠全球每一个人的互助和坚持。

    这次会议,我们不仅要分享技术,更要搭建一个长久的协作平台,让清洁能源走进每一个角落,让文明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接下来,各地区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经验:美洲区的戴维斯详细介绍了南极风力发电站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改良后的机型如何抵御暴风雪;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分享了中世纪壁炉与现代供暖技术结合的方案,还带来了壁炉燃烧时的实时温度数据;非洲区的代表则用视频展示了耐寒粮种的种植过程,说这些种子不仅能在干旱地区生长,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粮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议间隙,代表们纷纷来到文化展区参观。

    在林晚秋爷爷的木工手记展台前,许多人驻足停留。

    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各种木工技艺的细节,有家具的制作方法,有房屋的搭建技巧,还有一些改良工具的草图。

    “没想到民国时期的木工手艺这么精湛,”一位欧洲的建筑师感慨道,“这些技术放在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

    ”林晚秋站在展台旁,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手记里的故事,偶尔还会拿出爷爷留下的木工工具,演示如何使用。

     傍晚时分,会议暂时告一段落。

    陈砚陪着代表们来到合作社的农田,看着盖着保温膜的冬小麦长势喜人,戴维斯忍不住蹲下来,掀开保温膜摸了摸土壤:“你们的土壤保湿技术做得很好,这种方法可以用到南极的温室大棚里,让科考人员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老周从旁边的温室里摘了几个番茄,递给大家:“这是咱们自己种的,尝尝鲜!等明年春天,这些技术咱们都可以分享给各地的伙伴,让大家都能种出好庄稼。

    ” 阿米娜拿着番茄,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她兴奋地说:“这个味道真好!我们那里的土壤比较贫瘠,如果能用上苏城的种植技术,肯定能种出更多好吃的蔬菜。

    ”陈砚笑着说:“没问题,等会议结束,我们会派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