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冬蕴藏
关灯
小
中
大
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还想跟苏城的木工坊合作,批量生产木梳,卖到全球各地。
” 陈砚拿起木梳,手感光滑,纹路细腻,忍不住称赞:“做得很好,比我预期的还棒。
合作的事,咱们后面再细谈,今天先带你们去木工坊,让林爷爷和老郑跟你们交流交流。
” 一行人冒着雪来到木工坊,门口的木牌上积着薄雪,推开木门,暖意扑面而来——几个年轻木工正围着木桌打磨木料,林爷爷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把木梳,仔细地雕琢花纹。
“林爷爷,玛丽团长和汉森先生来了!”陈砚笑着喊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爷爷放下手里的活,抬头看到他们,连忙起身:“欢迎欢迎,快坐!外面冷,我给你们煮了热茶。
” 汉森走到工作台前,看着桌上的木作工具,眼里满是好奇:“这些工具都是手工制作的吗?比我们德国的工具更轻便。
” 林爷爷笑着点头,拿起一把刨子:“这是我年轻时做的刨子,用了几十年了,比机器做的顺手。
你们看,用它刨出来的木料,表面多光滑。
”他说着,拿起一块松木,轻轻一刨,薄如蝉翼的木片落在桌上,散发出淡淡的松香味。
汉森忍不住拿起刨子试了试,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刨出来的木片也还算平整。
“太神奇了,手工工具竟然这么好用!”他转头对玛丽说,“咱们一定要让德国的木工师傅来苏城学习,把这些手艺带回去。
” 玛丽笑着点头:“我已经跟林爷爷商量好了,明年春天,德国木工坊会派五个师傅来苏城,跟老郑他们学习木作技艺,还会邀请苏城的师傅去德国指导巡回展。
” 陈砚看着他们热烈交流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东方木作就像一座桥,连接起不同地区的匠人,也连接起不同的文化。
中午,陈砚请玛丽和汉森去家里吃饭。
林慧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炖得软烂的羊肉、炒得鲜香的青菜、热乎乎的小米粥,还有念念特意做的红糖馒头。
“玛丽阿姨,汉森叔叔,这是我做的馒头,你们尝尝,里面放了红糖,可甜了!”念念端着盘子,递到他们面前,小脸上满是期待。
玛丽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比我在德国吃的面包还香。
念念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 汉森也拿起一个馒头,点点头:“确实好吃,苏城的食物总是这么美味。
对了,陈城主,我们德国的面包师傅想跟苏城的面点师傅合作,把小麦粉做成不同口味的面包,卖到全球去,你觉得怎么样?” 陈砚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的小麦粉品质好,做成面包肯定受欢迎。
等明年春天,就让合作社的面点师傅去德国交流,一起研发新口味。
” 饭后,雪渐渐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院子里,积雪反射出耀眼的光。
林爷爷带着玛丽和汉森去看他收藏的老木作工具,念念和小宇则在院子里堆雪人,小宇还在雪人手里插了一把小木梳,说是“给雪人做的礼物”。
下午,陈砚接到了小李从西北区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顺利抵达,正在给太阳能发电站装新的抗寒电池,当地的居民还特意煮了热茶招待他们。
“陈城主,西北区的居民都特别高兴,说有了新电池,冬天再也不用担心停电了。
戴维斯先生还跟当地的技术人员商量好了,春天就开始建风力发电站。
” “太好了,你们注意安全,有问题随时跟我联系。
”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欣慰——从能源到粮食,从文化到技术,苏城与全球各地的协作越来越紧密,而这,正是人类文明在寒冬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陪着玛丽和汉森考察了苏城的冬储粮仓库、太阳能发电站和文明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全球协作展区”里,他们看到了苏城与非洲区的农业合作照片、与美洲区的能源协作图纸、与欧洲区的文化交流资料,还有各地寄来的礼物——非洲的手工织物、美洲的风力发电站模型、欧洲的木作样品。
“这些展品,都是全球协作的见证啊。
”玛丽看着展区里的照片,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不同地区之间隔着很远的距离,现在才发现,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远
我们还想跟苏城的木工坊合作,批量生产木梳,卖到全球各地。
” 陈砚拿起木梳,手感光滑,纹路细腻,忍不住称赞:“做得很好,比我预期的还棒。
合作的事,咱们后面再细谈,今天先带你们去木工坊,让林爷爷和老郑跟你们交流交流。
” 一行人冒着雪来到木工坊,门口的木牌上积着薄雪,推开木门,暖意扑面而来——几个年轻木工正围着木桌打磨木料,林爷爷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把木梳,仔细地雕琢花纹。
“林爷爷,玛丽团长和汉森先生来了!”陈砚笑着喊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爷爷放下手里的活,抬头看到他们,连忙起身:“欢迎欢迎,快坐!外面冷,我给你们煮了热茶。
” 汉森走到工作台前,看着桌上的木作工具,眼里满是好奇:“这些工具都是手工制作的吗?比我们德国的工具更轻便。
” 林爷爷笑着点头,拿起一把刨子:“这是我年轻时做的刨子,用了几十年了,比机器做的顺手。
你们看,用它刨出来的木料,表面多光滑。
”他说着,拿起一块松木,轻轻一刨,薄如蝉翼的木片落在桌上,散发出淡淡的松香味。
汉森忍不住拿起刨子试了试,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刨出来的木片也还算平整。
“太神奇了,手工工具竟然这么好用!”他转头对玛丽说,“咱们一定要让德国的木工师傅来苏城学习,把这些手艺带回去。
” 玛丽笑着点头:“我已经跟林爷爷商量好了,明年春天,德国木工坊会派五个师傅来苏城,跟老郑他们学习木作技艺,还会邀请苏城的师傅去德国指导巡回展。
” 陈砚看着他们热烈交流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东方木作就像一座桥,连接起不同地区的匠人,也连接起不同的文化。
中午,陈砚请玛丽和汉森去家里吃饭。
林慧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炖得软烂的羊肉、炒得鲜香的青菜、热乎乎的小米粥,还有念念特意做的红糖馒头。
“玛丽阿姨,汉森叔叔,这是我做的馒头,你们尝尝,里面放了红糖,可甜了!”念念端着盘子,递到他们面前,小脸上满是期待。
玛丽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比我在德国吃的面包还香。
念念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 汉森也拿起一个馒头,点点头:“确实好吃,苏城的食物总是这么美味。
对了,陈城主,我们德国的面包师傅想跟苏城的面点师傅合作,把小麦粉做成不同口味的面包,卖到全球去,你觉得怎么样?” 陈砚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的小麦粉品质好,做成面包肯定受欢迎。
等明年春天,就让合作社的面点师傅去德国交流,一起研发新口味。
” 饭后,雪渐渐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院子里,积雪反射出耀眼的光。
林爷爷带着玛丽和汉森去看他收藏的老木作工具,念念和小宇则在院子里堆雪人,小宇还在雪人手里插了一把小木梳,说是“给雪人做的礼物”。
下午,陈砚接到了小李从西北区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顺利抵达,正在给太阳能发电站装新的抗寒电池,当地的居民还特意煮了热茶招待他们。
“陈城主,西北区的居民都特别高兴,说有了新电池,冬天再也不用担心停电了。
戴维斯先生还跟当地的技术人员商量好了,春天就开始建风力发电站。
” “太好了,你们注意安全,有问题随时跟我联系。
”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欣慰——从能源到粮食,从文化到技术,苏城与全球各地的协作越来越紧密,而这,正是人类文明在寒冬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陪着玛丽和汉森考察了苏城的冬储粮仓库、太阳能发电站和文明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全球协作展区”里,他们看到了苏城与非洲区的农业合作照片、与美洲区的能源协作图纸、与欧洲区的文化交流资料,还有各地寄来的礼物——非洲的手工织物、美洲的风力发电站模型、欧洲的木作样品。
“这些展品,都是全球协作的见证啊。
”玛丽看着展区里的照片,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不同地区之间隔着很远的距离,现在才发现,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