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玉碎的声音
关灯
小
中
大
太阳升起来了,将鬼市里那些暧昧不清的影子驱赶得一干二净。
潘家园像是卸下了神秘的夜行衣,换上了一身沾满尘土和市井气的白日装束。
喧嚣不再被压抑,而是理直气壮地升腾到半空中,与汽车喇叭声、知了最后的嘶鸣混在一起。
林岳把那几枚捡回来的铜钱和残破的线装书收进一个布袋里,连同那块铺地的灰布一起。
他的摊位——如果那还能被称为摊位的话——已经空了。
肚子不合时宜地叫了起来,从昨天中午到现在,他只喝了几口从家里带来的凉白开。
他没有走。
他不能走。
走了,就意味着今天的希望彻底破灭。
他像一尊沉默的雕像,蹲在原地,背靠着一根电线杆,看着人来人往。
白天的市场,游客多了起来,他们脸上带着新奇和一丝茫然,与那些目光如炬、脚步匆匆的行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林岳的眼神在人群中逡巡,像一头饥饿的狼,寻找着任何一丝可能的机会。
然而,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脸,看到的只有漠然和匆忙。
五万块手术费的阴影,像一块巨大的铅块,沉甸甸地坠在他的心口。
就在他几乎要被绝望吞噬的时候,斜对面一个摊位的骚动,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个卖杂项的摊子,摊主是个小个子男人,颧骨高耸,一双小眼睛滴溜溜地转,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精明。
此刻,他的摊位前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一圈人,将本就不宽敞的过道堵得水泄不通。
人群的中心,是一个约莫五十岁上下的男人。
他穿着一身熨烫得笔挺的白色府绸衬衫,手腕上戴着一块锃亮的梅花表,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文化人”的派头。
他的身边,还跟着一个三十多岁的“跟班”,正点头哈腰地给他扇着风,满脸谄媚。
林岳不由自主地站直了身子,眯起眼睛,试图看清里面的状况。
这种场面,在潘家园并不少见,通常意味着有“好东西”出现了,或者是正在上演一出“捡漏”的好戏。
“老板,你这块璧,到底是什么章程?给个实诚价。
”金丝眼镜男开口了,声音温和,带着点京腔,听起来很有涵养。
他手里正托着一块巴掌大小、通体碧绿的玉璧。
摊主搓着手,一脸为难地笑道:“张先生,您是行家,我哪敢跟您玩虚的。
这可是我从乡下一个老乡手里死磨硬泡才收上来的,人家说是祖上汉代传下来的。
您掌眼,这包浆,这沁色……” 人群里立刻有几个声音附和起来。
“哎哟,这可是好东西啊!看这‘玻璃光’,醇厚!”一个戴着草帽的胖子大声说。
“是啊是啊,你看这土沁,多自然,跟从土里长出来的一样!”另一个瘦高个也探着头,一副很懂的样子。
金丝眼镜男点点头,似乎颇为认可,他举起玉璧,对着阳光仔细端详。
阳光下,那玉璧绿得有些晃眼,表面仿佛罩着一层油光。
林岳隔着十来米远,只看了一眼,心脏就没来由地跳了一下。
不对劲。
他的脑海里瞬间闪过这三个字。
这种感觉,他说不清楚缘由,纯粹是一种直觉。
就像他触摸那只粗瓷碗时能感受到窑火的温度一样,他“看”这块玉璧时,也感觉到了一种不和谐。
古玉,尤其是汉代的玉,历经两千年岁月的磨砺和泥土的侵蚀,其光泽应该是内敛而温润的,行话叫“宝光内蕴”。
那是一种仿佛从玉石内部渗透出来的、柔和的光芒,像君子之德,光华而不耀眼。
可眼前这块玉璧的光,太“贼”了。
那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刺眼的、急于表现自己的光亮,像是涂了一层廉价的清漆。
这种光,在行家眼里,是“新”、“嫩”的代名词,是现代工艺的产物。
林岳又看向那些所谓的“沁色”。
那玉璧上分布着几缕黄褐色的斑纹,看似自然,但在林岳眼中,却显得刻意而僵硬。
真正的土沁,是地下各种矿物元素在千百年间,一丝一丝、一层一层慢慢渗透进玉石肌理的,其颜色过渡自然,深浅不一,富有层次感。
而这块玉上的沁色,更像是用化学药剂“烧
潘家园像是卸下了神秘的夜行衣,换上了一身沾满尘土和市井气的白日装束。
喧嚣不再被压抑,而是理直气壮地升腾到半空中,与汽车喇叭声、知了最后的嘶鸣混在一起。
林岳把那几枚捡回来的铜钱和残破的线装书收进一个布袋里,连同那块铺地的灰布一起。
他的摊位——如果那还能被称为摊位的话——已经空了。
肚子不合时宜地叫了起来,从昨天中午到现在,他只喝了几口从家里带来的凉白开。
他没有走。
他不能走。
走了,就意味着今天的希望彻底破灭。
他像一尊沉默的雕像,蹲在原地,背靠着一根电线杆,看着人来人往。
白天的市场,游客多了起来,他们脸上带着新奇和一丝茫然,与那些目光如炬、脚步匆匆的行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林岳的眼神在人群中逡巡,像一头饥饿的狼,寻找着任何一丝可能的机会。
然而,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脸,看到的只有漠然和匆忙。
五万块手术费的阴影,像一块巨大的铅块,沉甸甸地坠在他的心口。
就在他几乎要被绝望吞噬的时候,斜对面一个摊位的骚动,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个卖杂项的摊子,摊主是个小个子男人,颧骨高耸,一双小眼睛滴溜溜地转,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精明。
此刻,他的摊位前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一圈人,将本就不宽敞的过道堵得水泄不通。
人群的中心,是一个约莫五十岁上下的男人。
他穿着一身熨烫得笔挺的白色府绸衬衫,手腕上戴着一块锃亮的梅花表,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文化人”的派头。
他的身边,还跟着一个三十多岁的“跟班”,正点头哈腰地给他扇着风,满脸谄媚。
林岳不由自主地站直了身子,眯起眼睛,试图看清里面的状况。
这种场面,在潘家园并不少见,通常意味着有“好东西”出现了,或者是正在上演一出“捡漏”的好戏。
“老板,你这块璧,到底是什么章程?给个实诚价。
”金丝眼镜男开口了,声音温和,带着点京腔,听起来很有涵养。
他手里正托着一块巴掌大小、通体碧绿的玉璧。
摊主搓着手,一脸为难地笑道:“张先生,您是行家,我哪敢跟您玩虚的。
这可是我从乡下一个老乡手里死磨硬泡才收上来的,人家说是祖上汉代传下来的。
您掌眼,这包浆,这沁色……” 人群里立刻有几个声音附和起来。
“哎哟,这可是好东西啊!看这‘玻璃光’,醇厚!”一个戴着草帽的胖子大声说。
“是啊是啊,你看这土沁,多自然,跟从土里长出来的一样!”另一个瘦高个也探着头,一副很懂的样子。
金丝眼镜男点点头,似乎颇为认可,他举起玉璧,对着阳光仔细端详。
阳光下,那玉璧绿得有些晃眼,表面仿佛罩着一层油光。
林岳隔着十来米远,只看了一眼,心脏就没来由地跳了一下。
不对劲。
他的脑海里瞬间闪过这三个字。
这种感觉,他说不清楚缘由,纯粹是一种直觉。
就像他触摸那只粗瓷碗时能感受到窑火的温度一样,他“看”这块玉璧时,也感觉到了一种不和谐。
古玉,尤其是汉代的玉,历经两千年岁月的磨砺和泥土的侵蚀,其光泽应该是内敛而温润的,行话叫“宝光内蕴”。
那是一种仿佛从玉石内部渗透出来的、柔和的光芒,像君子之德,光华而不耀眼。
可眼前这块玉璧的光,太“贼”了。
那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刺眼的、急于表现自己的光亮,像是涂了一层廉价的清漆。
这种光,在行家眼里,是“新”、“嫩”的代名词,是现代工艺的产物。
林岳又看向那些所谓的“沁色”。
那玉璧上分布着几缕黄褐色的斑纹,看似自然,但在林岳眼中,却显得刻意而僵硬。
真正的土沁,是地下各种矿物元素在千百年间,一丝一丝、一层一层慢慢渗透进玉石肌理的,其颜色过渡自然,深浅不一,富有层次感。
而这块玉上的沁色,更像是用化学药剂“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