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北海孔融

关灯
都昌县的城门在暮色中并未关闭,守卫的兵卒甲胄鲜明,精神饱满,与郯县城头那些惶惶不安的面孔截然不同。

    看到这支打着糜氏旗号、却人人带伤、衣甲破烂、风尘仆仆的队伍靠近,城门吏立刻警惕起来,上前盘问。

     糜竺强打精神,翻身下马,尽管疲惫不堪,但仪态依旧保持着士族应有的从容。

    他取出陶谦的印信文书,朗声道:“东海糜竺,奉徐州刺史陶府君之命,有紧急军情,求见北海相孔文举公!烦请通禀!” 城门吏验看印信无误,又见糜竺气度不凡,身后护卫虽狼狈却剽悍,不敢怠慢,立刻派人飞马入城通报。

    不多时,一名身着文士袍服的属官匆匆赶来,正是孔融帐下主簿王修。

     “糜别驾远来辛苦!”王修拱手施礼,目光扫过糜竺一行,尤其在糜兰和伤员身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凝重,“府君已知晓徐州之事,正在府衙等候,请随我来!” 在王修的引领下,糜竺、糜兰及数名核心护卫得以策马入城。

    甫一进城,一股久违的、属于和平年代的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

    街道虽不算特别宽阔,但青石板铺就,整洁有序。

    两旁商铺林立,虽已近黄昏,仍有不少行人和叫卖的小贩。

    空气中弥漫着炊饼的麦香、酱菜的咸鲜,甚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酒香。

    孩童的嬉闹声、商贩的吆喝声、邻里间的寒暄声,交织成一曲安宁祥和的市井之音。

    这一切,与徐州境内那死寂的焦土和刺鼻的尸臭,形成了天堂与地狱般的巨大反差,让糜兰恍如隔世,心中五味杂陈。

     孔融的府衙位于城中心,庄重而不奢华。

    步入正堂,只见一人端坐主位。

    此人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须垂于胸前,头戴进贤冠,身着深色锦袍,气度雍容,眼神清澈而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神采,正是名满天下的北海相、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孔文举。

     “东海糜竺(糜兰),拜见孔北海!”糜竺、糜兰上前,依礼深深一揖。

    糜兰偷眼观察,这位后世以“孔融让梨”和“覆巢之下无完卵”闻名的大儒,此刻眉宇间果然笼罩着一层忧色。

     “子仲快快请起!”孔融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急切,“徐州之事,融已有耳闻。

    曹孟德兴不义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