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曹操

关灯
说罢,带着两个惊魂未定的伙计,在无数道冰冷目光的注视下,转身,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出了杀气腾腾的中军大帐。

     “主公,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郭嘉劝谏道。

     “嗯,郭嘉说的有理,把他们都扣留在营内,等待回信。

    ”曹操吩咐道。

     帐外的阳光有些刺眼。

    糜兰看似平静地走向营门,后背却已沁出一层冷汗。

    他知道,说服曹操退兵,单靠一封信和一番话,绝无可能。

    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开始。

    他需要时间。

     “曹公有令,请刘备使者在营中休息片刻,以候回信”曹操亲兵传话道。

     “公子,我们……”随从声音发颤。

     “不急,”糜兰低声道,目光锐利地扫过营中那些操着熟悉徐州口音、正在搬运辎重或修补器械的士兵,“曹操不放我们走,我们就‘走不了’。

    去找军需官,就说曹公令我等暂居营内,但连日奔波,马匹劳顿,顺便采买些草料。

    ”他脸上露出一丝商人特有的、带着点无奈和讨好意味的笑容,“多使些钱,就说……体恤同乡。

    ” 接下来的三天,糜兰三人仿佛真的被“困”在了曹营边缘一处简陋的帐篷里。

    糜兰利用通济行商人的身份和糜家在徐州庞大的影响力,以及手中那仿佛无穷无尽的金银,开始了隐秘而高效的运作。

     他以“体恤同乡”、“慰劳辛苦”为名,让随从拿着通济行的票据和沉甸甸的铜钱,专找那些操着徐州各郡口音的底层士兵、伙夫、马夫攀谈。

    起初是送些肉食、酒水,后来是帮他们往家里捎带口信和“安家钱”。

    糜兰更是亲自出面,与几个看起来机灵且思乡情切的徐州籍什长、伍长“偶遇”、“闲聊”。

     “这位兄弟是下邳人?巧了,通济行在下邳西市新开了粮铺,听说前阵子曹公大军过境时,东城王老伯家的房子……唉,所幸家里人都躲进山里了。

    王老伯托我打听他儿子王小二,好像在辎重营?不知兄弟可认识?”糜兰的语气充满关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小二?认识认识!就在我们队里!他爹娘没事?太好了!”那士兵又惊又喜,眼眶都红了。

     “是啊,老人家没事,就是挂念儿子。

    这点钱,还有这封家书,劳烦兄弟务必转交,就说是通济行糜家商队帮忙捎来的。

    ”糜兰塞过去一包钱和信,又压低了声音,“营里……现在怎么样?咱们徐州老乡,都还好吧?” 他巧妙地避开敏感军情,只谈家乡事、亲友情,辅以实实在在的金钱和传递家书的承诺,迅速拉近了距离。

    三天时间,糜兰用金钱开路,以乡情为纽带,在曹操庞大的军队底层,尤其是在辎重、后勤、甚至部分非核心战兵序列中,悄然布下了十几个点。

    这些点,有的是思乡的士兵,有的是贪财的伍长,有的是对曹操屠戮家乡心怀怨恨的子弟。

    他们被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