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监狱

关灯
持,一碗轻轻推入栅栏内。

     “其中一卷,论及《春秋》微言大义,直指‘尊王’之本在于‘攘夷’与‘强政’并举,非独虚名;更有一卷,似是治理地方之策,强调‘教化先行,律法为辅,豪强需抑,生民需息’……其论之深,其虑之远,令兰拍案叫绝,却又百思不得其解,何等人物,能有此等经天纬地之才,却又默默无闻,乃至文稿流落于兵匪之手?” 糜兰一边说,一边仔细观察对方。

    当提到“《春秋》微言大义”和“治理地方之策”时,那文士的眼神再次难以抑制地波动了一下,虽然极其细微,但未能逃过糜兰的眼睛。

    糜兰缓缓取出那卷素帛包裹,并未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了一个边角,那上面的字迹瘦硬刚劲,风骨嶙峋。

     “在下冒昧揣测,能作此批注者,非唯有大才,更需有……匡世济民之实略胸怀,或曾……身居枢要,参赞机务?”糜兰的话带着试探,刻意将对方的身份往曾经的高位或重要幕僚方向引,这是基于其文章气度做出的合理推断,也是一种巧妙的心理攻势。

     那文士的目光死死盯住那露出的字迹边缘,呼吸明显沉重了几分。

    他猛地抬头,眼中锐光爆射,不再是审视,而是带着一种被触及核心秘密的惊怒:“足下究竟何人?!从何处窥得这些?!”他不再关心水,也不再维持之前的超然,语气中带上了强烈的质询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这些思想,是他沉淀多年、甚至可能未曾完全示人的核心政治理念! 糜兰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在下已言明,东海糜兰。

    此物来源,亦已说明。

    通济行商通南北,所见所闻,不过沧海一粟。

    在下只是痛惜明珠蒙尘,更敬仰先生之才志。

    然,先生可知,如今外界,寻找先生的,恐不止陶使君一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语速放缓,声音压得更低,却如重锤击鼓:“江东孙伯符,新丧其父,锐意进取,广招贤才,其麾下已有人暗中北上,探访一位曾……糜兰略作沉吟,仿佛在回忆。

     曾与江东某位故主有旧、且精通政略兵事的彭城大贤?此外,扬州刘正礼处,似乎亦有类似风声。

    ” 糜兰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极其严肃:“然,先生亦需知,陶使君麾下,亦有人不愿见先生离开徐州,尤其……是不愿见先生南下。

    彼等恐先生之才,助他人成势,反噬徐州。

    先生在此,看似绝境,或尚有一线生机;若意图南渡,恐……风波险恶,非独先生一身之事。

    ”这番话,点明了他处境的双重危险和外界对他能力的忌惮。

     囚室内死寂。

    那文士的脸上,惊怒、权衡、思虑、一丝深藏的忧虑急速交替。

    他彻底明白了,眼前这个年轻人,掌握的信息远比他想象的更深、更危险。

    对方不仅找到了他思想的碎片,更几乎摸清了他的政治脉络和潜在归宿! 良久,他眼中的风暴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复杂的疲惫和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决断。

    他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足下……非常人也。

    竟能将这纷乱棋局,看到如此地步。

    ”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磐石般坚定地看向糜兰:“然,吾辈士人,立世凭本心,行事依正道。

    足下所言刘玄德,吾略知一二,仁名在外。

    若其果真能持守正道,以天下苍生为念,而非效仿诸侯割据自重……吾或可……助其一臂之力。

    ” 他话锋陡然变得极其锐利,如同出鞘之剑:“然,有三事,需言明在先:其一,吾之所谋,必为汉室,非为一姓之私;其二,吾之所谏,纵逆耳,亦需听之;其三,若行不义,吾纵挂印封金,亦绝不与之同流!此三者,若不能应,今日之言,尽作流水!” 即便身陷绝境,他依然保持着超然的议价能力,提出的不是求生条件,而是政治原则和合作底线。

     糜兰心中震撼,知道这便是最终的答案。

    他后退一步,整理衣冠,对着这位无名囚徒,深深一揖,无比郑重:“先生之言,重于泰山,请先生万务保重,静待云开月明。

    ” 喜欢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请大家收藏:()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