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三顾糜府
关灯
小
中
大
先生经天纬地之才,故冒昧相请。
” 张昭亦起身,目光沉静地打量着刘备,拱手为礼:“草民张昭,见过刘使君。
”语气平和,不卑不亢。
刘备心中巨震!张昭张子布!其名他早有耳闻,乃海内知名的经学大家、政论高手,有王佐之才!糜兰竟不声不响,将如此人物寻访至家中!他连忙深深还礼:“久闻子布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备之幸!先生请坐!” 三人重新落座。
糜兰亲自为刘备斟茶,微笑道:“玄德公三次莅临寒舍,求贤若渴之心,兰与子布先生皆已深知。
公之困局,兰亦略知一二。
今日天雨留客,又有子布先生这等大贤在此,何不共论天下大势,为玄德公谋一长久安身立命、匡扶社稷之基?” 刘备精神大振,目光灼灼:“备洗耳恭听!愿闻糜兰、张昭先生高论!” 糜兰起身,走到斋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张昭亦随之站起,目光沉静地审视着地图。
糜兰手指精准地点在小沛:“公驻小沛,暂得安身,然此非久居之地,更非立业之基。
陶恭祖病体沉疴,州事废弛,徐州易主,势在必行!然,取之当以‘义’!” 他目光转向刘备,声音清越:“公仁德信义之名,徐州军民感念!陶使君让徐州,实乃民心所向,此乃天授公‘义取’之机!公当以‘代陶谦安抚州郡,保境安民’之名,承其托付,顺理成章接手州务。
待根基稳固,陶使君天命有终,公再以徐州牧之名,行救世之实!此非篡夺,乃承重担,是以‘义’取徐州!得徐州富庶之地,通济行钱粮情报之助,公方有立世之本!” 刘备听得心潮澎湃,这正是他心中模糊却不敢深想的道路!糜兰将其清晰道出,并冠以“义取”之名,完美契合了他的道德准则。
他不由看向张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昭微微颔首,抚须接口,声音沉稳有力:“糜公子所言甚是。
徐州虽四战之地,然物阜民丰,盐铁之利甲于天下,兼有泗、淮之便,实为立足之上选。
玄德公以仁义取之,名正言顺,可收士民之心。
昭观陶恭祖,确已油尽灯枯,公只需静待天时,以‘义’承之,徐州必归于公。
”他肯定了糜兰的方略,更以“静待天时”点明了火候。
糜兰的木杆猛然向南,划过长江,点在江东吴郡、会稽:“根基既立,当谋远略!江东!扬州刺史刘繇,汉室宗亲,名分尚存,然困守曲阿,懦弱难当孙策之锋!孙策虽勇,然其性刚烈,根基未深,且攻略多行霸道,江东士民怨望暗生!” 他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此乃天赐公‘义援’之机!公以帝室之胄、宗室之亲、大义之名,遣得力上将,携精兵强援,并借我糜家海陆商道之力,南下扬州!以援助同宗刘繇,共抗僭逆孙策为名!此举,一全宗室之义,二播公仁德之名于江东!待刘繇败亡或孙策根基动摇之际,公之仁义之师入主江东,解民倒悬,顺天应人,岂非‘义取’?得江东沃土,凭长江天险,内修仁政,外御强敌,公之基业可固!” 张昭眼中
” 张昭亦起身,目光沉静地打量着刘备,拱手为礼:“草民张昭,见过刘使君。
”语气平和,不卑不亢。
刘备心中巨震!张昭张子布!其名他早有耳闻,乃海内知名的经学大家、政论高手,有王佐之才!糜兰竟不声不响,将如此人物寻访至家中!他连忙深深还礼:“久闻子布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备之幸!先生请坐!” 三人重新落座。
糜兰亲自为刘备斟茶,微笑道:“玄德公三次莅临寒舍,求贤若渴之心,兰与子布先生皆已深知。
公之困局,兰亦略知一二。
今日天雨留客,又有子布先生这等大贤在此,何不共论天下大势,为玄德公谋一长久安身立命、匡扶社稷之基?” 刘备精神大振,目光灼灼:“备洗耳恭听!愿闻糜兰、张昭先生高论!” 糜兰起身,走到斋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张昭亦随之站起,目光沉静地审视着地图。
糜兰手指精准地点在小沛:“公驻小沛,暂得安身,然此非久居之地,更非立业之基。
陶恭祖病体沉疴,州事废弛,徐州易主,势在必行!然,取之当以‘义’!” 他目光转向刘备,声音清越:“公仁德信义之名,徐州军民感念!陶使君让徐州,实乃民心所向,此乃天授公‘义取’之机!公当以‘代陶谦安抚州郡,保境安民’之名,承其托付,顺理成章接手州务。
待根基稳固,陶使君天命有终,公再以徐州牧之名,行救世之实!此非篡夺,乃承重担,是以‘义’取徐州!得徐州富庶之地,通济行钱粮情报之助,公方有立世之本!” 刘备听得心潮澎湃,这正是他心中模糊却不敢深想的道路!糜兰将其清晰道出,并冠以“义取”之名,完美契合了他的道德准则。
他不由看向张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昭微微颔首,抚须接口,声音沉稳有力:“糜公子所言甚是。
徐州虽四战之地,然物阜民丰,盐铁之利甲于天下,兼有泗、淮之便,实为立足之上选。
玄德公以仁义取之,名正言顺,可收士民之心。
昭观陶恭祖,确已油尽灯枯,公只需静待天时,以‘义’承之,徐州必归于公。
”他肯定了糜兰的方略,更以“静待天时”点明了火候。
糜兰的木杆猛然向南,划过长江,点在江东吴郡、会稽:“根基既立,当谋远略!江东!扬州刺史刘繇,汉室宗亲,名分尚存,然困守曲阿,懦弱难当孙策之锋!孙策虽勇,然其性刚烈,根基未深,且攻略多行霸道,江东士民怨望暗生!” 他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此乃天赐公‘义援’之机!公以帝室之胄、宗室之亲、大义之名,遣得力上将,携精兵强援,并借我糜家海陆商道之力,南下扬州!以援助同宗刘繇,共抗僭逆孙策为名!此举,一全宗室之义,二播公仁德之名于江东!待刘繇败亡或孙策根基动摇之际,公之仁义之师入主江东,解民倒悬,顺天应人,岂非‘义取’?得江东沃土,凭长江天险,内修仁政,外御强敌,公之基业可固!” 张昭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