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金蝉脱壳

关灯
君!她下意识地看向刘备身旁的糜兰,只见他身姿挺拔,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刘备,那份发自内心的忠诚与敬仰,清晰地写在他的眼眸深处。

    一颗心,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酸又暖。

     小乔也收起了嬉笑,大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刘备,又看看姐姐,再看看糜兰,小脸上满是崇敬。

    她觉得这个留着长耳朵的“皇叔伯伯”,还有那个总是很厉害的糜军师,真是太威风了! 刘备扶起乔公,目光温和地转向大乔和小乔:“二位小姐受惊了。

    安心在此住下,郯县城便是你们的家。

    有任何需求,尽管告知子仲或糜兰。

    ”他的目光在扫过糜兰时,微不可察地停顿了一下,带着一丝深意。

     安抚完毕,刘备并未久留,带着关张等人离去,处理繁重的军政事务。

    庭院内恢复了宁静,但气氛已截然不同。

    一种无形的纽带,将乔家与刘备集团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糜兰并未随刘备离开。

    他走到乔公面前,温声道:“乔公安心,皇叔之言,便是定海神针。

    曹操纵有千军万马,亦不敢轻启战端。

    兰尚有琐事需回禀皇叔,先行告退。

    ” “军师请便。

    ”乔公连忙道。

     糜兰又看向大乔和小乔,目光温和:“二位小姐,若有闲暇,府中藏书颇丰,后苑景致尚可,亦可请兄长安排,去城中市集走走,体察郯县风物。

    ”他的关心细致而自然。

     “多谢军师。

    ”大乔微微颔首,声音轻柔。

     小乔则笑嘻嘻地说:“知道啦,姐夫…呃,糜军师!”她一时口快,差点把心里想的称呼喊出来,连忙捂住嘴,小脸微红,惹得众人莞尔。

     糜兰也难得地露出一丝略显窘迫的笑意,拱手告辞。

     看着糜兰离去的挺拔背影,大乔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

    她回到自己暂居的厢房,这是一间布置清雅的书房。

    案几上,除了她带来的几卷诗书,还整齐地摆放着一些显然是新添的卷宗和簿册。

    书卷气息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那个人的清冽气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信步走到书案前,目光无意间扫过一册翻开搁置的簿册。

    那并非寻常书籍,而是一份通济行关于徐州境内流民安置、春耕垦荒的进度汇总报告。

    字迹清峻峭拔,正是糜兰的手笔。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某县接收流民几何,发放粮种若干,疏通沟渠几里,劝课农桑成效…一条条,一项项,清晰、务实,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旁边还放着一封尚未写完的信函草稿,抬头是“云长兄台鉴”。

    信中谈及广陵防务、江东孙策军动向分析,以及建议在沿江险要处增筑烽燧、加强巡哨,并附上通济行探得的江东水军布防简图…字里行间,运筹帷幄,思虑深远。

     大乔静静地翻阅着,心中震撼莫名。

    她一直知道糜兰智谋卓绝,手段不凡,但眼前这些文书,却让她看到了他更深的一面:那是对黎民百姓生计的呕心沥血,是对疆土防务的殚精竭虑,是对刘备大业的无限忠诚!他的智慧,他的力量,并非只用于权谋争斗,更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和万千生民之中。

     一股难以言喻的钦佩与…更深沉的情愫,在她心底悄然滋生。

    原来,他温润如玉的外表下,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责任,燃烧着如此炽热的理想。

    他不仅是一位智计百出的军师,更是一位心系天下的仁者。

     窗外,郯县城的暮鼓声悠悠传来。

    大乔走到窗边,望向州牧府的方向。

    那里灯火通明,想必他仍在与皇叔、与兄长们商议着应对曹操施压的良策,谋划着徐州的未来。

     她轻轻抚摸着书案上那卷未写完的信函,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那字迹间流淌的温度与力量。

    乱世如潮,前途未卜,但此刻,她的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坚定。

     喜欢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请大家收藏:()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