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张绣降曹

关灯
一方素帛,手中一管狼毫小笔,墨迹浓黑如漆。

     他运笔极稳,笔尖在粗糙的帛面上移动,发出极其细微的沙沙声,如同秋蚕啃食桑叶。

    字迹瘦硬嶙峋,力透纸背,却又带着一种刻意的古拙,刻意掩饰着书写者本身的风格。

     “……宛城已定,张绣诚服,司空仁德,待之甚厚……”笔锋在此处微微一顿,墨点稍显凝滞。

    贾诩的眼中毫无波澜,仿佛在记录一件与己无关的寻常事。

    他继续写道,笔尖的移动带上一丝微不可查的冷峭,“……然,司空虽纳降,心忧尤深。

    徐州玄德公,羽翼渐丰,深得士庶之心,其志非小。

    司空常忧其势成,谓左右曰:‘使吾寝不安席者,非淮南袁氏,实乃沛县织席贩履之辈也!’……” 昏黄的灯光映着他半边脸,另一半则完全沉浸在浓重的阴影里。

    他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的称量。

    写到“织席贩履之辈”几个字时,笔锋刻意加重,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讥诮和煽动之意。

     “司空之意,或欲早图之,然许都之内,掣肘颇多。

    车骑将军董承等,常以汉室忠臣自诩,每议大事,必言‘尊奉天子’、‘不可擅专’,于司空大计,多有阻滞……”贾诩的笔在这里停下,悬于帛上。

    他微微侧耳,窗外只有呜咽的风声穿过檐角。

    他枯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眸子,在灯影下闪烁着幽冷的光,如同两点寒星投入深潭。

    片刻,他嘴角极其细微地向下撇了一下,仿佛掠过一丝无声的冷笑,随即落笔,字迹陡然变得急促而锐利,像淬了毒的针尖: “……此辈盘踞中枢,外托忠义之名,内怀不测之志。

    若假以时日,与徐州内外勾连,则司空腹背受敌,大事去矣!时机稍纵即逝,唯望诸公深察司空忧劳社稷之心,早作决断,以清君侧,安社稷!切切!知名不具。

    ” 最后一笔落下,力透帛背。

    贾诩轻轻吹干墨迹,将帛书小心卷起,用一根特制的、浸过蜡的细麻绳紧紧捆扎。

    他起身,走到角落一个不起眼的炭盆旁。

    盆中炭火早已熄灭,只余灰烬。

    他蹲下身,手指在冰冷的灰烬中摸索片刻,竟抠出一块尚有余温的暗红色炭块。

    他将卷好的密信一端凑近炭块,只听得极轻微的“嗤”一声,一股细微的青烟冒出,信帛一角被烙上一个极其微小、形似残缺古篆的焦黑印记——这是一个无人知晓的、代表最高级别和最快传递的密押。

    烙印完成,炭块被他随手丢回灰烬深处。

     做完这一切,贾诩走到紧闭的房门前。

    他并未开门,只是将门闩轻轻抬起,再无声放下,留出一道极其狭窄的缝隙。

    然后,他退回灯下,拿起案头一本蒙尘的《韩非子》,仿佛从未移动过。

     时间在寂静中流淌。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几乎无法察觉的、如同落叶擦地的细微声响从门外缝隙处传来。

    紧接着,一个比手指还细小的竹管,被一根细线牵引着,悄无声息地从门缝底下滑了进来,精准地落在门槛内侧的地面上。

    整个过程快如鬼魅,若非刻意凝视,绝难发现。

     贾诩的目光依旧停留在书页上,眼角的余光却已将一切纳入眼底。

    他缓缓翻过一页,发出轻微的哗啦声。

    直到那竹管落地后过了半盏茶的时间,他才像是不经意间被夜风惊扰般抬起头,慢悠悠地踱步到门边,俯身,极其自然地捡起了那个小竹管,仿佛只是拾起一片落叶。

    他将竹管纳入袖中,重新闩好门。

     油灯昏黄的光晕里,贾诩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微微晃动。

    他重新坐回案前,拿起书卷,室内再次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以及窗外永不止息的风声。

    一切如常,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信息传递,从未发生。

     喜欢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请大家收藏:()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