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刻字的构想

关灯
有能力应对当前局面。

     “静待”则直接回应了密讯中的“等待”,表明自己收到了信息,并会遵循这一策略,同时也带有让外界“稍安勿躁”的意味。

     内容确定后,是更具挑战性的部分——如何刻写。

     第一次刻字,他凭借的是一股决绝的意志和初步的能量掌控,过程粗糙,消耗巨大,甚至引动了月球自身的排斥机制。

    这一次,他不能再那样蛮干。

    他需要将新领悟的“微观操控”技巧,应用到这次刻写中,使其更高效,更隐蔽,痕迹更难以被追踪分析。

     他开始在意识中进行模拟。

     他想象着那支无形的能量刻写笔,但这一次,笔尖不再是简单的能量束。

    他尝试着在笔尖构筑一个微型的、高速振动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并非用于破坏,而是用于“分离”——以极高的频率和精度,瞬间震开月尘颗粒之间的范德华力,使其自然松散、移位,形成刻痕,而非粗暴地汽化。

    这样做,能量波动会更低,痕迹会更“自然”,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抚”出来的字迹,而非“刻”出来的。

     同时,他还要在刻写过程中,为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附加上一层极其微弱的、经过特殊编码的能量“印记”。

    这印记并非他自身的意识特征(那太容易被锁定),而是模仿月球背景能量辐射的某种常见波动模式,只是在其基础上,嵌入一个极其简单的、代表“信息已接收”的二进制确认码。

    这种印记,对于不了解内情、或者没有特定“密钥”的观测者来说,几乎与自然能量起伏无异,但对于像苏婉那样可能知晓某种对应解码方式的人而言,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这要求他对能量的操控,达到一种近乎“艺术”的层面。

    不仅要对宏观的字形结构了如指掌,更要对微观的能量振动、粒子间作用力、以及信息编码有着入微级别的理解和掌控。

     他沉浸在疯狂的练习和推演中。

    在虚空中,他用意念一遍又一遍地模拟着刻写过程,调整着能量场的振动频率,优化着信息编码的结构,计算着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能量逸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