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陕西榆林无量寺

关灯
明朝中期,榆林东城门外荒无人烟,唯见山丘之上林草葱郁,并无寺庙观庵。

    其时榆林城内寺庙不少,尤以马王庙坡之关庙(在今市党校内)香火最盛。

    关庙内有一高姓道士,道法高深,精通施法念咒、镇宅驱邪之术,故信众颇多。

     某年春夜,高道士忽得一梦:但见一丈二金身的神灵显形,声如洪钟:吾乃无量祖师,欲于榆阳东显圣佑民...梦醒后,高道士沉思良久,念及无量祖师托梦,不敢有违。

    次日清晨,便将此异梦告知徒弟与前来敬神的施主。

    众人皆道:祖师显灵,理应选址建庙,好生供奉。

     高道士遂带领两个道徒和三个施主步出东门,踏勘地形。

    行不多远,忽见一土丘上卷起一股旋风,绕丘旋转不止。

    高道士曰:民间有神风鬼气之说,此乃神风...话音未落,众人已伏地叩拜。

    高道士继而祈告:祖师如欲在此建庙,请神风上旋晓谕。

    话音刚落,旋风直向高空卷去。

    霎时间彩云显现,云上恍若有披发仗剑之祖师形象,向东南白云山方向飘然而去。

     高道士遂令众人在此山丘垒石标记,取名无量山。

    此事传扬开去,城内众施主竞相捐资,开始建庙。

    历经半载,无量殿落成,内供无量祖师玄武大帝圣像。

    又经年余,渐成规模,增建三皇殿、玉皇阁、三清殿、三元殿等,香火鼎盛,设庙会,唱戏酬神,蔚为一处名山胜迹。

     第一章:建筑格局与艺术价值 一、明代建筑群的历史沿革 无量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据现存明万历年间《重修无量寺碑记》载:榆林东郭外有无量山,山建真武庙,灵应异常,士民祷祀者络绎不绝。

    初建时仅有无量殿,后信众日增,香火渐旺,遂逐步扩建。

     寺庙建筑依山势而建,采用传统中轴线布局。

    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附属建筑分列东西两侧,形成严谨对称的建筑群。

    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陕北地方特色与官式建筑做法,体现了明代宗教建筑的特点。

     无量殿为寺内核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殿顶覆以灰色筒瓦,正脊饰以琉璃吻兽,垂脊排列仙人走兽。

    檐下斗拱为五踩重昂,用材硕大,气势恢宏。

    殿内采用减柱造,空间开阔,便于举行宗教活动。

     二、清代增建与完善 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无量寺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

    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榆林县志》记载:无量寺在城东二里无量山,殿宇宏丽,香火鼎盛,为邑中名胜。

     乾隆年间增建的三皇殿、玉皇阁等建筑,在保持明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清代建筑特色。

    玉皇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底层为三清殿,上层供奉玉皇大帝。

    阁顶为十字歇山式,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嘉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高1.5米,口径1.2米,重达千斤。

    钟身铸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捐资者名录,铸造精良,声音洪亮,可传十数里。

     三、现代重建与保护 解放战争期间,无量寺遭国民党军队拆毁,殿宇倾圮,文物散失。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与信众共同努力,逐步恢复寺庙旧制。

     1985年,无量殿首先得以重建。

    1990年至2000年间,相继重建三皇殿、玉皇阁等主体建筑。

    2005年,在祖师殿后半山上扩建五佛殿、观音阁等建筑。

    此次重建严格遵循历史记载与传统工艺,力求恢复明代建筑风貌。

     近年来,寺内创建了百余米书法碑廊,征集并刻制我国古今着名书法大家和榆林本地知名书法家作品200余块。

    这些碑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无量寺增添了文化内涵。

     第二章:文物遗存与艺术珍品 一、明代文物珍藏 无量寺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