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元

关灯
中元节又要到了。

    每年一到阴历七月十五,我便想起外婆的叮嘱。

     “晚上别在外头晃悠,听见没?”外婆总是这么说,一边将纸钱折成元宝的形状,她的手粗糙而灵巧,一翻一折,一个金灿灿的元宝就落在了篮子里。

     我那时还小,对这些禁忌半信半疑。

    七月十五的夜晚,与其他夏夜并无不同,依然闷热,依然有蝉鸣,依然有邻居在楼下摇着蒲扇乘凉。

    但大人们的神色确实比平时严肃几分,母亲早早收了晾在阳台上的红色衣服,父亲在天黑前就回家,不再像往常那样出去下棋。

     “为什么晚上不能出去?”我曾问外婆。

     “鬼门关大开啊,地府的鬼魂都回来了。

    ”外婆头也不抬,继续折着她的元宝,“让他们安安稳稳回家看看,咱们别挡道。

    ” 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心里却想着:鬼魂是什么样子的?可怕吗?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中元节的意义。

    那些我们害怕的“鬼”,其实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亲人。

     一 记得去年中元节前夕,我加班到很晚。

    走出办公楼时已是深夜十一点,街上行人稀少。

    转过一个街角,忽然看见几处火光,原来是有人在路边祭拜。

     那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她蹲在人行道旁,小心翼翼地将纸钱投入铁桶中焚烧。

    旁边摆放着几样水果和糕点,还有一杯清茶。

    火光照亮她布满皱纹的脸,神情专注而安宁。

     我本能地想绕道而行,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出于一种敬畏——仿佛不小心闯入了一个不该被打扰的场合。

     但老奶奶看见了我,微笑着点了点头。

    我走过去,轻声问:“需要帮忙吗?” “不用不用,马上就好了。

    ”她说着,用木棍拨了拨纸钱,让它们燃烧得更充分些,“给我老伴烧点钱,他在那边也不知道过得怎么样。

    ”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她完成祭拜。

    她告诉我,丈夫走了十多年了,每年中元节她都会来这里祭拜,因为这里离他们曾经的家很近。

     “他能找到路吗?”老奶奶忽然问了一句,不知是问我,还是问自己。

     “能的,肯定能的。

    ”我安慰道。

     她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是啊,他记性好着呢。

    ” 分别时,老奶奶叮嘱我:“小姑娘,晚上早点回家,今天路上‘行人’多,别冲撞了。

    ” 我点头应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中元节的意义——它不是关于恐惧的节日,而是关于爱与记忆的节日。

     二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据说是地府鬼门关大开的日子,所有鬼魂都可以回到人间,享受后人的祭祀。

     民间因此有了许多禁忌:晚上不要在外面逗留,以免冲撞了回家的鬼魂;不要吹口哨或呼叫别人全名,免得被鬼魂记住;女人不要穿红色衣服,因为红色容易吸引注意;路过别人祭拜的地方不要逗留,更不要碰祭祀的东西;最好不要游泳,以免被“水鬼”拉下去... 这些禁忌听起来有些吓人,但背后其实是一份体贴——给归家的鬼魂让路,让他们安心与家人团聚。

     我妈每年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包括我爷爷最爱吃的红烧肉和奶奶最爱的芝麻糕。

    摆好祭品后,她会轻声念叨:“爸,妈,回来吃饭吧,多吃点,别省着。

    ” 我记得有一次,我妈摆了一盘葡萄,我下意识想拿一颗吃,被她轻轻打了一下手:“这是给爷爷奶奶的,等你爷爷奶奶‘吃’完了再吃。

    ” 我当时觉得这很迷信,但现在明白了,这是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

    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来说,中元节是唯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日子——哪怕只是象征性地为他们准备一餐饭,烧一些纸钱。

     三 中国人对死亡和鬼魂的态度很特别——既敬畏又亲切,既保持距离又牵肠挂肚。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句台词至今记忆犹新:“世界上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