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分岔路上的星辰

关灯
分岔路上的星辰 深冬的雪夜,我站在旧车站的月台上,铁轨向两个方向延伸,消失在茫茫雪原深处。

    寒风卷起衣角,突然想起七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夜,我在志愿填报系统前反复刷新页面,蓝色的光标在师范专业计算机专业之间不停闪烁。

    人生的选择从不像试卷上的ABCD,每个答案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路,蜿蜒着通向未知的远方。

     儿时的选择总带着糖纸般的绚丽。

    小学门口的杂货铺是最纠结的战场,五毛钱可以买一包辣条,也能换三颗水果糖。

    我攥着硬币在玻璃柜台前徘徊,看阳光在彩色包装纸上流转,最终把带着体温的硬币推给老板。

    这个简单的抉择曾让我烦恼整个课间,多年后却成为记忆里最甜的片段——原来最初的选择,早已教会我们权衡与取舍。

     青春期的选择像迷雾中的灯塔。

    初三那年,我面临重点班与普通班的抉择。

    重点班竞争激烈,而普通班有朝夕相处的好友。

    站在分岔路口,我想起班主任说的话:真正的友情不会被距离冲淡,而你要去的地方,应该是能让自己发光的舞台。

    当我背着书包走进重点班教室,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

    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在竞争中咬牙坚持的瞬间,让我明白:有些选择看似孤独,却是通往成长的必经之路。

     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重量压得人喘不过气。

    父亲希望我报考金融专业,说就业前景好;母亲建议当老师,说稳定体面。

    而我盯着志愿表上的考古学,想起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时的震撼。

    深夜的台灯下,我反复翻看招生简章,窗外的月光爬上稿纸,在专业名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最终在志愿栏填上心仪的专业时,手指微微颤抖。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沉默良久,只说了句:自己选的路,就好好走吧。

     大学毕业后,选择再次成为人生的分水岭。

    当同学们纷纷进入国企、考公务员时,我却决定加入乡村支教队伍。

    临行前整理行李,母亲偷偷往我包里塞了十包感冒药,嘴里念叨着山里冷。

    支教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苦,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