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文明的重量与现实的锚点

关灯
《三体I:地球往事》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悲壮与悬疑中,迎来了结局。

     “古筝行动”——利用汪淼研发的“飞刃”纳米材料,在巴拿马运河悄无声息地将“审判日”号巨轮切割成数十片薄片。

    当ETO的核心成员与储存着三体世界信息的硬盘一同在阳光下化为惨烈的碎片时,所有读者都感受到了那种混合着科技冷酷与人类决绝的极致震撼。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

    随着伊文斯死亡,人类与三体文明的直接通讯虽然被切断,但智子封锁已然形成。

    基础物理被锁死,人类的科技天花板被牢牢焊住。

    而更令人绝望的是,通过破译截获的三体信息,人类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敌人——一个思维透明、科技远超自身、在数百个毁灭与重生轮回中挣扎求存的强大文明。

     故事的结尾,停留在叶文洁回到红岸基地遗址,在夕阳下对她一生所作所为进行终极忏悔与沉思的画面。

    而读者们都知道,这绝不是结束,只是两个文明漫长战争……或者说,漫长“交流”的开始。

     《三体I》的完结,在文化界和科学界掀起了一场真正的海啸。

     其影响力远超《朝闻道》,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实验,更是一个架构完整、细节丰富、逻辑自洽的宏大世界。

    它将残酷的宇宙社会学法则,包裹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里,硬核却不晦涩,深刻却不枯燥。

     国家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的那位研究员,在读完结局后,再次通过官方渠道发来一封长信,信中不再仅仅是探讨概念,而是充满了对作者“北辰”知识架构和想象力的敬佩,并正式邀请他,在合适的时候参观研究所,与一些天体物理和理论物理领域的专家进行座谈。

     这一次,林墨没有立刻拒绝。

    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一个能让他未来“文抄”出更多硬核科幻作品时,拥有更坚实理论背书的契机。

    他让青果回复,表示非常感谢,待高考结束后会认真考虑安排。

     主流媒体对《三体》的报道也开始升级,从之前的“青年作家佳作”变成了“里程碑式的科幻作品”,将其誉为“标志着我国科幻文学正式步入世界级水准的扛鼎之作”。

    甚至有评论家撰文,将“北辰”与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幻大师相提并论。

     而在现实中,高三下学期的气氛日益紧张。

     百日誓师的横幅挂在了教学楼最显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