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世界的回响与归来的日常

关灯
瑞士,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

     站在报告厅的讲台上,面对着台下众多肤色各异、目光中带着好奇与审视的年轻科研精英以及部分资深学者,林墨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报告的题目是《想象的翅膀与理论的基石:科幻叙事中的科学思辨》。

     没有拘泥于《三体》细节的复述,他选择了更高维度的视角。

    他从《朝闻道》的“真理祭坛”谈起,论及科学探索的原动力与伦理边界;他以“智子”为例,探讨了量子理论与信息传递极限的文学化表达;最后,他落脚于“黑暗森林”法则,将其阐述为一种基于现有物理规律和社会学原理的、冷酷却逻辑自洽的宇宙文明推演模型。

     他的演讲流畅而清晰,英语表达准确,更难得的是,他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与引人入胜的文学想象巧妙结合。

    当他在屏幕上展示出由苏晚晴协助完成的、关于“猜疑链”形成过程的动态逻辑图时,台下响起了阵阵低低的惊叹。

     提问环节,一位来自剑桥的理论物理博士生犀利地发问:“林先生,您不觉得‘黑暗森林’理论过于悲观,并且将文明间的互动简化成了纯粹的博弈论模型,忽略了文化、艺术等‘非理性’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吗?” 林墨从容应对:“您说得很好。

    ‘黑暗森林’并非宇宙的唯一答案,它更像一个思想实验的极限模型,旨在揭示一种潜在的最大风险。

    正如我们研究病理,不是为了赞美疾病,而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健康。

    至于文化艺术的‘非理性’,它们或许是文明内部的光辉,但在以光年为尺度、沟通成本极高的宇宙背景下,它们能否被准确理解,本身也是‘猜疑链’的一部分。

    ”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承认了理论的局限性,又扞卫了其作为警示模型的价值,赢得了提问者以及在场许多人的点头认可。

     报告结束后,不少年轻的研究员围上来与他交流,讨论的氛围热烈而友好。

    他感受到了这里对纯粹知识与思想碰撞的尊重,无关年龄,无关出身。

    一位负责对外交流的官员私下对他说:“林先生,你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科学不仅需要严谨的推理,也需要大胆的想象。

    希望未来能在更多跨界交流中看到你的身影。

    ” 这趟CERN之行,时间短暂,意义却非凡。

    它像一枚徽章,无声地向世界宣告: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创作者,不仅拥有构建故事的才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