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鱼塘
关灯
小
中
大
给等候在一旁的小黄和灰灰;鱼鳞被刮得干干净净,鱼身用海水冲洗后,均匀地抹上食盐。
我从附近拖来几根粗壮的树干,搭起简易的晾晒架,将腌好的鱼挂在上面,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鱼身上,很快便蒸发掉表面的水分。
看着晾晒架上密密麻麻的鱼干,再想到洞穴内早已挂满的腌肉和干货,我不由得皱起眉头。
长期食用腌制食品不仅口感单调,缺乏新鲜蛋白质和维生素,而且洞穴的储存空间也即将告急。
前几天整理物资时,发现部分鱼干因为通风不足已经有些受潮,虽然不影响食用,但口感大打折扣。
“必须建个活鱼储备池。
”这个念头在脑海中盘旋已久,今日终于有了实施的契机。
我想起浅滩北侧有一片天然凹槽,地势低于滩涂却高于海平面,涨潮时海水会漫入凹槽,退潮后则残留着半池清水,面积大约有两百多平,深度在一米左右,正好适合改造为人工渔池。
说干就干,我带着铁锹、砍刀和绳索来到凹槽处。
先沿着凹槽边缘用卷尺测量,画出大致的改造范围,然后用铁锹清理凹槽内的碎石和淤泥。
这些淤泥长期被海水浸泡,散发着淡淡的腥气,挖起来格外费力,没一会儿汗水就浸透了粗布衬衫,顺着脸颊滴落在泥土中。
小黄和灰灰在一旁帮忙,用爪子扒拉着小块的碎石,虽然作用有限,却让枯燥的劳作多了几分生气。
清理完淤泥后,我开始修整凹槽的边缘。
原本陡峭的岩壁被我用铁锹削成平缓的斜坡,这样既能防止泥土坍塌,又方便日后捕捞。
接着,我从附近的树林里砍来十几根粗壮的树干,将它们沿着凹槽边缘深埋进土里,形成一道简易的护栏,再用藤蔓将树干缠绕固定,进一步增强稳定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引水工程是改造的关键。
我沿着凹槽边缘,用砍刀和铁锹挖了一条宽半米、深三十厘米的沟渠,沟渠一端连接凹槽,另一端延伸到浅滩深处,确保涨潮时海水能顺利流入。
为了控制水位,我在沟渠中间搭建了一道简易闸门:用两块厚实的木板做闸板,两侧嵌入提前挖好的石槽,再用一根粗壮的木杠作为支撑,退潮时放下闸板,就能留住凹槽内的海水。
工程整整持续了三天。
每天清晨,我趁着退潮时清理凹槽、加固护栏;午后涨潮时,便打开闸门测试引水效果,根据海水流入的速度调整闸板的高度。
第二天下午,一场短暂的阵雨让泥土变得松软,我趁机将沟渠拓宽了十厘米,让海水流入更顺畅;第三天中午,我在凹槽底部铺了一层从礁石滩捡来的鹅卵石,既能过滤杂质,又能为鱼类提供栖息的场所。
当最后一块闸板安装完毕时,涨潮的海水顺着沟渠缓缓流入凹槽,浑浊的海水在凹槽内渐渐沉淀,变得清澈透亮。
我将之前养在临时水坑里的鱼全部放入池中,看着它们在水中自由游动,时而穿梭在鹅卵石间,时而跃出水面,心中满是成就感。
从此,我再也不用担心鱼获过多无法储存,随时都能捕捞新鲜的鱼食用。
在改造渔池的同时,洞穴周边的加固工作也未停歇。
每天傍晚收工后,我都会带着工具来到防护带,用砍刀将新生的枝条修剪整齐,再将新收集的带刺藤蔓缠绕在树干上,让屏障更显密实。
我还在树林边缘挖掘了几道宽约半米、深约三十厘米的沟壑,里面铺满了尖锐的石块和折断的荆棘,若是有动物或人靠近,很容易被绊倒,起到预警作用。
我从附近拖来几根粗壮的树干,搭起简易的晾晒架,将腌好的鱼挂在上面,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鱼身上,很快便蒸发掉表面的水分。
看着晾晒架上密密麻麻的鱼干,再想到洞穴内早已挂满的腌肉和干货,我不由得皱起眉头。
长期食用腌制食品不仅口感单调,缺乏新鲜蛋白质和维生素,而且洞穴的储存空间也即将告急。
前几天整理物资时,发现部分鱼干因为通风不足已经有些受潮,虽然不影响食用,但口感大打折扣。
“必须建个活鱼储备池。
”这个念头在脑海中盘旋已久,今日终于有了实施的契机。
我想起浅滩北侧有一片天然凹槽,地势低于滩涂却高于海平面,涨潮时海水会漫入凹槽,退潮后则残留着半池清水,面积大约有两百多平,深度在一米左右,正好适合改造为人工渔池。
说干就干,我带着铁锹、砍刀和绳索来到凹槽处。
先沿着凹槽边缘用卷尺测量,画出大致的改造范围,然后用铁锹清理凹槽内的碎石和淤泥。
这些淤泥长期被海水浸泡,散发着淡淡的腥气,挖起来格外费力,没一会儿汗水就浸透了粗布衬衫,顺着脸颊滴落在泥土中。
小黄和灰灰在一旁帮忙,用爪子扒拉着小块的碎石,虽然作用有限,却让枯燥的劳作多了几分生气。
清理完淤泥后,我开始修整凹槽的边缘。
原本陡峭的岩壁被我用铁锹削成平缓的斜坡,这样既能防止泥土坍塌,又方便日后捕捞。
接着,我从附近的树林里砍来十几根粗壮的树干,将它们沿着凹槽边缘深埋进土里,形成一道简易的护栏,再用藤蔓将树干缠绕固定,进一步增强稳定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引水工程是改造的关键。
我沿着凹槽边缘,用砍刀和铁锹挖了一条宽半米、深三十厘米的沟渠,沟渠一端连接凹槽,另一端延伸到浅滩深处,确保涨潮时海水能顺利流入。
为了控制水位,我在沟渠中间搭建了一道简易闸门:用两块厚实的木板做闸板,两侧嵌入提前挖好的石槽,再用一根粗壮的木杠作为支撑,退潮时放下闸板,就能留住凹槽内的海水。
工程整整持续了三天。
每天清晨,我趁着退潮时清理凹槽、加固护栏;午后涨潮时,便打开闸门测试引水效果,根据海水流入的速度调整闸板的高度。
第二天下午,一场短暂的阵雨让泥土变得松软,我趁机将沟渠拓宽了十厘米,让海水流入更顺畅;第三天中午,我在凹槽底部铺了一层从礁石滩捡来的鹅卵石,既能过滤杂质,又能为鱼类提供栖息的场所。
当最后一块闸板安装完毕时,涨潮的海水顺着沟渠缓缓流入凹槽,浑浊的海水在凹槽内渐渐沉淀,变得清澈透亮。
我将之前养在临时水坑里的鱼全部放入池中,看着它们在水中自由游动,时而穿梭在鹅卵石间,时而跃出水面,心中满是成就感。
从此,我再也不用担心鱼获过多无法储存,随时都能捕捞新鲜的鱼食用。
在改造渔池的同时,洞穴周边的加固工作也未停歇。
每天傍晚收工后,我都会带着工具来到防护带,用砍刀将新生的枝条修剪整齐,再将新收集的带刺藤蔓缠绕在树干上,让屏障更显密实。
我还在树林边缘挖掘了几道宽约半米、深约三十厘米的沟壑,里面铺满了尖锐的石块和折断的荆棘,若是有动物或人靠近,很容易被绊倒,起到预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