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资本的觉醒
关灯
小
中
大
分都不肯沾啊!”
“好处?我给的好处,能让他们睡不着觉。
”朱允炆笑了笑,指尖在洼地上划了个圈,“你们想,这地方要是挖了沟渠,水排干了,不再淹了,地价会不会涨?原来一文不值的烂泥地,能不能改成铺面、码头?咱们是营造司,这地的特许经营权在手里,分他们三成租金,够不够?” 他顿了顿,又拿起另一张纸,上面画着块方方正正的“新式灰泥”——那是他偷偷让人试烧的水泥,比石灰结实十倍,还有一块透亮的“改良琉璃”,比窗户纸清楚百倍。
“这两样东西,将来只有营造司能造。
谁要是认购债券多,比如五万两以上,我就让他做这东西的承销商,全应天府的商户要货,都得从他手里拿,这好处,够不够?” 厅里静得能听见炭盆里火星噼啪的声音。
沈敬张了张嘴,想说“可这都是没影的事”,却又想起上次内涝,殿下说五日排干,所有人都不信,结果他真的挖了临时沟渠,四天就把水排完了。
王钺捏着茶盏的手紧了紧,心里还是犯嘀咕:“殿下,商贾们信不过‘没影的事’啊。
他们怕官府赖账,怕工程黄了,到时候连本金都拿不回来……” “他们信皇祖父的旨意,信营造司的招牌,还信‘五日平内涝’的实绩!”朱允炆的声音沉了下来,眼神却亮得吓人,“我会给他们写文书,盖营造司的大印,还要报给工部备案,白纸黑字,写明本金什么时候还,利息多少,好处有哪些。
至于朝里的非议——” 他冷哼一声,手指在简图上重重一点:“等咱们把沟渠挖好,把铺面建起来,商户们赚了钱,百姓们不再遭涝灾,那些非议,不过是风里的屁!” 这话糙理不糙,却把厅里几人的顾虑吹散了大半。
沈敬攥了攥拳:“殿下,那债券的章程,我连夜算!面额分一百两、五百两、一千两,利息按年算,认购越多,利息越高,好处也越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钺也站起身:“属下这就去查商户名单!专找那些家底厚、跟旧士绅没牵连的,比如城南做布生意的陈员外、城西开钱庄的李掌柜,他们上次内涝时受了损失,肯定盼着整治洼地!” “还有一件事。
”朱允炆叫住他们,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跟他们说,认购五万两以上的,将来营造司办附属书院,他们家的子弟,优先入学。
”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里,沈敬和王钺都愣了——士农工商,商人的子弟想读书、想靠近朝堂,比登天还难。
这一条,可比租金、承销权更勾人! 三日后,营造司旁的“沁香别院”里,飘着淡淡的龙井茶香。
十几位商户坐在厅里,衣料都是上好的云锦、绸缎,手里的茶盏不是官窑就是汝窑,可脸上的神情却都带着忐忑。
做布生意的陈员外,手指在茶盏沿上摩挲着,心里七上八下——皇太孙召见,说是“商议好事”,可他见过太多官府“商议”,最后都是摊派、
”朱允炆笑了笑,指尖在洼地上划了个圈,“你们想,这地方要是挖了沟渠,水排干了,不再淹了,地价会不会涨?原来一文不值的烂泥地,能不能改成铺面、码头?咱们是营造司,这地的特许经营权在手里,分他们三成租金,够不够?” 他顿了顿,又拿起另一张纸,上面画着块方方正正的“新式灰泥”——那是他偷偷让人试烧的水泥,比石灰结实十倍,还有一块透亮的“改良琉璃”,比窗户纸清楚百倍。
“这两样东西,将来只有营造司能造。
谁要是认购债券多,比如五万两以上,我就让他做这东西的承销商,全应天府的商户要货,都得从他手里拿,这好处,够不够?” 厅里静得能听见炭盆里火星噼啪的声音。
沈敬张了张嘴,想说“可这都是没影的事”,却又想起上次内涝,殿下说五日排干,所有人都不信,结果他真的挖了临时沟渠,四天就把水排完了。
王钺捏着茶盏的手紧了紧,心里还是犯嘀咕:“殿下,商贾们信不过‘没影的事’啊。
他们怕官府赖账,怕工程黄了,到时候连本金都拿不回来……” “他们信皇祖父的旨意,信营造司的招牌,还信‘五日平内涝’的实绩!”朱允炆的声音沉了下来,眼神却亮得吓人,“我会给他们写文书,盖营造司的大印,还要报给工部备案,白纸黑字,写明本金什么时候还,利息多少,好处有哪些。
至于朝里的非议——” 他冷哼一声,手指在简图上重重一点:“等咱们把沟渠挖好,把铺面建起来,商户们赚了钱,百姓们不再遭涝灾,那些非议,不过是风里的屁!” 这话糙理不糙,却把厅里几人的顾虑吹散了大半。
沈敬攥了攥拳:“殿下,那债券的章程,我连夜算!面额分一百两、五百两、一千两,利息按年算,认购越多,利息越高,好处也越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钺也站起身:“属下这就去查商户名单!专找那些家底厚、跟旧士绅没牵连的,比如城南做布生意的陈员外、城西开钱庄的李掌柜,他们上次内涝时受了损失,肯定盼着整治洼地!” “还有一件事。
”朱允炆叫住他们,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跟他们说,认购五万两以上的,将来营造司办附属书院,他们家的子弟,优先入学。
”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里,沈敬和王钺都愣了——士农工商,商人的子弟想读书、想靠近朝堂,比登天还难。
这一条,可比租金、承销权更勾人! 三日后,营造司旁的“沁香别院”里,飘着淡淡的龙井茶香。
十几位商户坐在厅里,衣料都是上好的云锦、绸缎,手里的茶盏不是官窑就是汝窑,可脸上的神情却都带着忐忑。
做布生意的陈员外,手指在茶盏沿上摩挲着,心里七上八下——皇太孙召见,说是“商议好事”,可他见过太多官府“商议”,最后都是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