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军初啼
关灯
小
中
大
回头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整个过程,不过一炷香的功夫。
当最后一个匪徒的身影消失在密林里,现场静得只剩下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东宫卫卫士们粗重的呼吸。
他们还维持着举枪的姿势,脸上满是怔忡——手里的枪杆还在抖,可仗已经打完了?有个年轻卫士忍不住往前走了两步,盯着地上那具被弩箭射穿胸膛的匪尸,咽了口唾沫,声音发颤:“这……这弩箭,能透三层甲?” 沈锋没理他,正指挥着人检查装备:有人蹲在地上给弩箭上油,油布擦过机匣的声音很轻;有人在清点剩下的震天雷,每数一个就往册子上画个圈;还有人用炭笔在册子上写着什么——那是朱允炆教他们的,每次行动后都要记“战损数据”,连弩弦松了几分都要写清楚。
车帘彻底掀开,朱允炆走了下来。
他没看地上的尸体,也没问匪徒的去向,只走到沈锋身边,扫了眼那本册子,指尖在“弩机弦松”四个字上顿了顿:“弩机没出大问题吧?” “回殿下,十二具弩机里,有三具连续击发十二次后,弦有点松,得换新弦才能用。
”沈锋低着头,声音恭敬,指腹在册子上的“二十八步”上蹭了蹭,“震天雷投掷距离也不够,平均才二十八步,比训练时少了两步,是属下没训好。
” 朱允炆摇了摇头,目光扫过那群灰甲卫士——他们脸上沾着硝烟,甲叶上溅着血点,却没一个人露出得意或畏惧的神色,眼神里只有冷静,像刚淬过火的钢。
他忽然笑了,声音里带着松快:“很好。
这火,算是点起来了。
” 消息传得比风还快,比紫金山的雾还浓。
当天下午,京营外的酒肆就坐满了打听消息的兵卒,连掌柜的都特意多烧了两壶热水,等着听新鲜事。
一个刚从紫金山换岗回来的老兵,正拍着桌子唾沫横飞,酒碗里的酒晃出了边:“我跟你们说,那灰甲卫士的弩箭,能射五十步!五十步啊!咱们京营的弓,最远才四十步,还不一定能中!我亲眼看见的,有个匪徒离着五十步,箭直接透了他的甲,钉在石头上拔都拔不出来!” 旁边卖包子的货郎也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个热包子,压低声音:“还有那震天雷,一响能炸翻一片!我今早路过紫金山脚,还看见地上有个大坑,石头都炸成粉了,风一吹就飘起来,跟白面似的!” 更有甚者,说那支卫队是“神兵下凡”,刀枪不入,能凭空掷雷,连箭都能转弯。
这些话越传越玄,最后连宫里的太监都在私下议论,捧着茶盏说“皇太孙手里有支鬼神莫测的强军”,连走路都比往常更谨慎几分。
东宫卫的卫士们更是成了“香饽饽”。
有相熟的京营将领找他们喝酒,酒过三巡就拐弯抹角地问灰甲卫队的训练法子,连护卫的伙食都要打听;兵部的主事借着“查验匪患”的由头,去紫金山现场看了半天,盯着地上的弹坑和箭簇,脸色变幻不定,手指在弹坑边缘摸了又摸,最后只叹了句“此物竟有这般威力”。
王钺跟着朱允炆多年,从没见过这阵仗,忍不住在回东宫的路上问:“殿下,咱们这卫队的名声,是不是太响了点?万一……万一陛下怪罪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允炆正看着格物书院送来的弩机改进图,指尖在“连射十支”的字样上划着,头也没抬:“要的就是这么响。
皇祖父在宫里,可都看着呢。
” 他心里清楚,这名声传得越玄,朱元璋就越会在意——老爷子一生戎马,最懂“强军”的分量,也最清楚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而那些叔王们听到消息,也会多几分忌惮:一个能造出强弩、震天雷,还能练出精兵的皇太孙,可不是好惹的软柿子。
此刻的北平,燕王府的书房里却静得吓人。
朱棣手里摩挲着一枚青铜兵符,指腹在“镇朔军”三个字上反复蹭着,目光落在桌上的密报上——那是他派去南京的谍报人员送来的,上面写着“灰甲卫五十人破匪百余人,用连弩震天雷,伤亡零”。
旁边的谋士道衍和尚捻着佛珠,声音轻得像雾:“殿下,这朱允炆,藏得深啊。
” 朱棣哼了一声,把兵符往桌上一放,发出沉闷的响:“本王倒小瞧了这个侄子。
五十人能破百匪,若是扩编成千,岂不是能挡万军?” 他顿了顿,眼里闪过冷光,“再探!我要知道那连弩的图纸,要知道那卫队的训练法子,一点都不能漏!” 道衍和尚点了点头,佛珠转得更快了:“殿下放心,已经让人去接近格物书院的工匠了。
只是……那朱允炆敢这么张扬,怕是有陛下默许,咱们得再等等。
” 朱棣没说话,只是看向窗外——北平的风比南京冷,吹得院外的老槐树落了满地叶子,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思,乱得很。
次日朝会,气氛比往常沉了几分,连殿外的铜鹤都像是屏住了呼吸。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上,鎏金的龙纹在晨光里泛着冷光,他目光扫过殿下的文武百官,最后落在了朱允炆身上——那眼神里有探究,有审视,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像极了狩猎前的老鹰,盯着猎物的一举一动。
朱允炆心里早有准备,依旧站在太子身后,神色坦然,手里的朝笏握得稳,连指节都没泛白。
他知道,昨日紫金山的事,今日必定会在朝堂上掀起波澜,有人会弹劾他,也有人会观望,而他要做的,就是稳稳接住这波风浪。
果然,没过多久,御史台的李御史就出列了。
他捧着朝笏,躬身行礼,声音却带着几分刻意的尖锐:“陛下,臣有本奏。
近日听闻皇太孙在东宫之外私练甲士,人数虽少,却配有特制军械,且在紫金山与匪交战,未禀兵部,未报五军都督府——此乃逾制之举,恐乱祖制,请陛下明察!” 这话一出,殿里顿时静了,连呼吸声都轻了几分。
文武百官都低着头,没人敢说话——谁都知道,皇太孙是陛下的心头肉,可“私练甲士”在洪武朝确实犯了忌讳,当年蓝玉案就是因“私养甲士”而起,那可是掉脑袋的罪过。
朱元璋没说话,只是敲了敲龙椅扶手,声音沉得像撞钟:“允炆,你有话说?” 朱允炆往前迈了一步,躬身行礼,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落在青石上的雨:“回皇祖父,孙儿并非‘私练甲士’。
” 他直起身,目光看向李御史,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李大人说孙儿‘逾制’,敢问逾了哪条制?《大明会典》卷二十七载,东宫可设护卫,掌晨昏护卫、巡逻之责,编
整个过程,不过一炷香的功夫。
当最后一个匪徒的身影消失在密林里,现场静得只剩下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东宫卫卫士们粗重的呼吸。
他们还维持着举枪的姿势,脸上满是怔忡——手里的枪杆还在抖,可仗已经打完了?有个年轻卫士忍不住往前走了两步,盯着地上那具被弩箭射穿胸膛的匪尸,咽了口唾沫,声音发颤:“这……这弩箭,能透三层甲?” 沈锋没理他,正指挥着人检查装备:有人蹲在地上给弩箭上油,油布擦过机匣的声音很轻;有人在清点剩下的震天雷,每数一个就往册子上画个圈;还有人用炭笔在册子上写着什么——那是朱允炆教他们的,每次行动后都要记“战损数据”,连弩弦松了几分都要写清楚。
车帘彻底掀开,朱允炆走了下来。
他没看地上的尸体,也没问匪徒的去向,只走到沈锋身边,扫了眼那本册子,指尖在“弩机弦松”四个字上顿了顿:“弩机没出大问题吧?” “回殿下,十二具弩机里,有三具连续击发十二次后,弦有点松,得换新弦才能用。
”沈锋低着头,声音恭敬,指腹在册子上的“二十八步”上蹭了蹭,“震天雷投掷距离也不够,平均才二十八步,比训练时少了两步,是属下没训好。
” 朱允炆摇了摇头,目光扫过那群灰甲卫士——他们脸上沾着硝烟,甲叶上溅着血点,却没一个人露出得意或畏惧的神色,眼神里只有冷静,像刚淬过火的钢。
他忽然笑了,声音里带着松快:“很好。
这火,算是点起来了。
” 消息传得比风还快,比紫金山的雾还浓。
当天下午,京营外的酒肆就坐满了打听消息的兵卒,连掌柜的都特意多烧了两壶热水,等着听新鲜事。
一个刚从紫金山换岗回来的老兵,正拍着桌子唾沫横飞,酒碗里的酒晃出了边:“我跟你们说,那灰甲卫士的弩箭,能射五十步!五十步啊!咱们京营的弓,最远才四十步,还不一定能中!我亲眼看见的,有个匪徒离着五十步,箭直接透了他的甲,钉在石头上拔都拔不出来!” 旁边卖包子的货郎也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个热包子,压低声音:“还有那震天雷,一响能炸翻一片!我今早路过紫金山脚,还看见地上有个大坑,石头都炸成粉了,风一吹就飘起来,跟白面似的!” 更有甚者,说那支卫队是“神兵下凡”,刀枪不入,能凭空掷雷,连箭都能转弯。
这些话越传越玄,最后连宫里的太监都在私下议论,捧着茶盏说“皇太孙手里有支鬼神莫测的强军”,连走路都比往常更谨慎几分。
东宫卫的卫士们更是成了“香饽饽”。
有相熟的京营将领找他们喝酒,酒过三巡就拐弯抹角地问灰甲卫队的训练法子,连护卫的伙食都要打听;兵部的主事借着“查验匪患”的由头,去紫金山现场看了半天,盯着地上的弹坑和箭簇,脸色变幻不定,手指在弹坑边缘摸了又摸,最后只叹了句“此物竟有这般威力”。
王钺跟着朱允炆多年,从没见过这阵仗,忍不住在回东宫的路上问:“殿下,咱们这卫队的名声,是不是太响了点?万一……万一陛下怪罪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允炆正看着格物书院送来的弩机改进图,指尖在“连射十支”的字样上划着,头也没抬:“要的就是这么响。
皇祖父在宫里,可都看着呢。
” 他心里清楚,这名声传得越玄,朱元璋就越会在意——老爷子一生戎马,最懂“强军”的分量,也最清楚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而那些叔王们听到消息,也会多几分忌惮:一个能造出强弩、震天雷,还能练出精兵的皇太孙,可不是好惹的软柿子。
此刻的北平,燕王府的书房里却静得吓人。
朱棣手里摩挲着一枚青铜兵符,指腹在“镇朔军”三个字上反复蹭着,目光落在桌上的密报上——那是他派去南京的谍报人员送来的,上面写着“灰甲卫五十人破匪百余人,用连弩震天雷,伤亡零”。
旁边的谋士道衍和尚捻着佛珠,声音轻得像雾:“殿下,这朱允炆,藏得深啊。
” 朱棣哼了一声,把兵符往桌上一放,发出沉闷的响:“本王倒小瞧了这个侄子。
五十人能破百匪,若是扩编成千,岂不是能挡万军?” 他顿了顿,眼里闪过冷光,“再探!我要知道那连弩的图纸,要知道那卫队的训练法子,一点都不能漏!” 道衍和尚点了点头,佛珠转得更快了:“殿下放心,已经让人去接近格物书院的工匠了。
只是……那朱允炆敢这么张扬,怕是有陛下默许,咱们得再等等。
” 朱棣没说话,只是看向窗外——北平的风比南京冷,吹得院外的老槐树落了满地叶子,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思,乱得很。
次日朝会,气氛比往常沉了几分,连殿外的铜鹤都像是屏住了呼吸。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上,鎏金的龙纹在晨光里泛着冷光,他目光扫过殿下的文武百官,最后落在了朱允炆身上——那眼神里有探究,有审视,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像极了狩猎前的老鹰,盯着猎物的一举一动。
朱允炆心里早有准备,依旧站在太子身后,神色坦然,手里的朝笏握得稳,连指节都没泛白。
他知道,昨日紫金山的事,今日必定会在朝堂上掀起波澜,有人会弹劾他,也有人会观望,而他要做的,就是稳稳接住这波风浪。
果然,没过多久,御史台的李御史就出列了。
他捧着朝笏,躬身行礼,声音却带着几分刻意的尖锐:“陛下,臣有本奏。
近日听闻皇太孙在东宫之外私练甲士,人数虽少,却配有特制军械,且在紫金山与匪交战,未禀兵部,未报五军都督府——此乃逾制之举,恐乱祖制,请陛下明察!” 这话一出,殿里顿时静了,连呼吸声都轻了几分。
文武百官都低着头,没人敢说话——谁都知道,皇太孙是陛下的心头肉,可“私练甲士”在洪武朝确实犯了忌讳,当年蓝玉案就是因“私养甲士”而起,那可是掉脑袋的罪过。
朱元璋没说话,只是敲了敲龙椅扶手,声音沉得像撞钟:“允炆,你有话说?” 朱允炆往前迈了一步,躬身行礼,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落在青石上的雨:“回皇祖父,孙儿并非‘私练甲士’。
” 他直起身,目光看向李御史,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李大人说孙儿‘逾制’,敢问逾了哪条制?《大明会典》卷二十七载,东宫可设护卫,掌晨昏护卫、巡逻之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