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智囊助力,无人机模型遇精度难题

关灯
康临站在父亲那间零件加工厂里。

     周围是车床、铣床、钻床发出的持续不断的低沉嗡鸣。

     他的双手仿佛有了自己的意识。

     之前还需要反复比对图纸才能确定安装位置的微型传感器。

     现在他只用指尖轻轻一捻,就能找到最精确的固定点。

     原本需要借助镊子和放大镜才能完成的细微焊接。

     此刻他仅凭肉眼,手腕一抖,焊点便均匀而饱满。

     动作流畅,精准,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

     可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

     当他试图优化涡喷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时。

     脑子里有无数个“可以这样做”的实践方案。

     但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最好的”。

     他的知识体系,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断层。

     实践能力已经飙升到了顶尖专家的水准,但理论知识还停留在原地。

     “智囊系统,调取所有关于航空发动机设计、流体力学、燃烧学相关的高等理论资料。

    ” 康临在心中默念。

     【叮!资料库已开启,开始辅助学习。

    】 下一秒,无数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开始他的脑海中逐一展开。

     那些曾经看一眼就头大的公式与模型,此刻也变得直观而简单。

     他学习理论的速度,不再是按天或按小时计算。

     而是按秒。

     一个下午的时间,他就将一个航空航天博士数年才能啃完的理论,尽数吸收、融会贯通。

     理论与实践,终于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了一起。

     康临重新审视书桌上那张90厘米翼展的无人机设计图,眉头微微皱起。

     太小了。

     格局太小了。

     有了如此强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再去做这种小打小闹的模型,简直是对“完美科学家”这个名号的侮辱。

     他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叉。

     随后,他铺开一张全新的绘图纸。

     新的设计,翼展一米五。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侦察无人机“模型”。

     而是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小型化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

     机身结构、气动布局、动力需求、材料强度……所有的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康临一头扎进了父亲的加工厂。

     他亲自操作那台老旧的国产三轴CNC数控机床。

     试图加工出新设计方案里,涡喷发动机的核心部件——离心式叶轮。

     康临全神贯注,双眼紧盯着高速旋转的刀头。

     半小时后,一个外形看起来完美无瑕的金属叶轮被取了下来。

     但在游标卡尺的测量下,康临的脸色却沉了下去。

     “公差超了0.05毫米。

    ” 这个精度,对于普通机械加工来说,已经相当不错。

     但在康临眼中,这点误差,足以让发动机在极限转速下出现致命的共振,最终空中解体。

     他父亲这间小厂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