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女人中的淑女是灵动的

关灯
湿了一片。

     现在,他盯着那个简洁得,近乎冷酷的交易界面。

     资金账户那一栏,明晃晃地显示着: 可用资金¥5018.58。

    这就是他全部的赌注。

     他点开股票搜索栏,手指悬在键盘上,微微颤抖。

     脑海里,那个深蓝背景白色斜线的头像,和那句冰冷的话再次浮现: “买银行股,只买分红最稳的那个。

    ” 银行股……分红最稳……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用尽大学四年哲学训练,带来的最后一点逻辑分析能力。

     四大行?体量太大,股价波动似乎更小?股份制银行?城商行? 名字在他脑子里飞快闪过:招商?兴业?浦发?民生? 他发现自己对这些银行,除了名字和随处可见的网点,几乎一无所知。

     他点开F10资料,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术语如同天书,看得他头晕眼花。

     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每股收益?每一个数字都冰冷而陌生。

     “妈的,这怎么看?” 顾善辉低声咒骂了一句,挫败感像潮水般涌来。

     他感觉自己,像个赤手空拳闯进丛林的孩子, 四周全是张牙舞爪的未知猛兽。

     他下意识地,又点开了那个沉寂的QQ聊天框。

     那个属于“西北角”的头像灰暗着,离线状态。

     最后那句“选择权在你”, 孤零零地挂在屏幕上,像一道冰冷的审判。

     指望不上“神谕”了。

     只能靠自己。

     他烦躁地关掉,那些令人眼晕的详细资料页面,目光在行情列表上快速扫过。

     股价、涨跌幅、换手率……红的,绿的,数字跳动着。

     突然,一个极其朴素的指标吸引了他的注意—— 在众多复杂的财务数据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栏目: 最近年度股息率。

     他的目光像被磁石吸住,顺着那个栏目往下看。

     一个个数字跳出来:3.2%,2.8%,4.1%,1.9%……然后, 他的视线定格在了一个名字上: 京城银行。

    在它旁边,股息率一栏清晰地显示着:4.89%。

     4.89%!它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也不是中间,接近5%了。

     在一排大多在3%、4%徘徊的数字中,这个4.89%显得格外突出, 像黑夜里的孤灯! 其他股价太高,性价比不行。

     顾善辉没有犹豫,买了京城银行的股票, 2015年6月17日,他以5.11元的价格,买入了900股,京城银行的股票。

     从此,这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的担忧也就开始了。

     十年以来,他拿着银行股,从来没有动过,用复利思维,现在已经是近100万市值了,……。

     每年分红已经生活有保障了。

     —— 星澜听了他的经历,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

     接下来,星澜给顾善辉分析了,银行股未来必然方向,是上涨。

     也许是你不知道, 王者是谁? 监管层正在下一盘大棋: 证监会要求保险类企业, 每年30%新增保费直投A股, 这样首期输血1000亿; 央行窗口指导限制高息揽储, 倒逼存款搬家。

     更微妙的是什么? IPO节奏放缓+央企强制分红政策, 你不分红上下都不答应。

     形成“资产供给收缩,+现金回报提升”的双打击。

     港股通当下的数据显示: 内地资金年内净买入银行股超266亿, 成交占比首次超过散户。

     历史总是那么有趣, 看官! 2006年银行股破净潮后, 招行、平安两年涨10倍; 当下你注意了, 政策底、估值底、资金底的三重共振, 或正在引爆的牛市起点。

     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资本接力, 资金用投票告诉世界: 低利率时代的王者, 属于那些能把利润,变成现金分红的企业。

     还有, 银行股稳上涨:价值重估的“台前幕后” 保险资金为什么喜爱银行股? 这场迁徙的终点, 指向了低估值、高股息的核心资产。

     一点都不奇怪! 银行指数年内涨幅16%, 国有大行更是集体创历史新高—— X储银行年内涨42%, 交X银行涨38%。

     但行情远未结束: 九成银行股仍破净, 工X银行A股市净率仅0.57倍, 不足摩根大通的1/4。

     4%的股息率+0.5倍市净率, 相当于用半价买永续债, 这对险资、年金等负债成本3%的机构而言,是无风险稳稳当当的利。

     —— “顾先生,你等着好消息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星澜一顿分析, 顾善辉的眼睛都放起光。

     更坚定长期持有京城银行股的信心。

     太好了!机器人老婆! 一天早上,顾善辉和星澜去公园游玩,他们看见小朋友,一边跑,一边唱, 非常开心,无忧无虑的。

     好玩! 顾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