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这老婆让他财务无忧

关灯
%-15%); 美国运通作为高端信用卡龙头,ROE长期维持在20%以上,1994年以来累计回报超20倍(年化回报率约15%); 摩根大通2013年以来ROE保持在10%以上,股价从50美元涨至140美元(年化回报率约10%)。

     巴菲特认为,ROE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银行股的高ROE意味着其资产运营效率高,能为股东创造持续价值。

     二、核心逻辑2: 银行股的“经济命脉”特性——长期稳定与护城河保障 巴菲特将银行视为“经济血脉型”资产,其稳定的商业模式与强大的护城河是其,长期持有的关键原因: 商业模式稳定,抗周期能力强: 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净息差(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和手续费(信用卡、理财等), 这种模式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但头部银行能通过多元化业务(如零售、投行、财富管理)对冲周期风险。

    例如: 富国银行通过“交叉销售”策略(平均每位客户使用6.2项服务),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即使经济下行,仍能通过客户粘性维持收入; 美国银行在2020年疫情期间,存款增加1350亿美元,资本充足率达11.6%(远超监管要求),显示其稳健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强大的护城河,抵御竞争: 银行的护城河主要来自规模优势、客户粘性与政策壁垒: 规模优势: 头部银行(如美国银行、摩根大通)总资产超2万亿美元,网点覆盖全美,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 客户粘性: 美国运通的高端信用卡业务(年费收入占比高)、富国银行的“交叉销售”策略, 均形成了极高的客户转移成本,客户一旦使用其服务,便难以转向竞争对手; 政策壁垒: 银行业监管严格(如资本充足率要求),新进入者难以撼动现有格局, 头部银行在危机中,更易获得政府支持(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救助大型银行)。

     三、核心逻辑3: 逆向思维与长期主义——“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巴菲特的逆向投资哲学(“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是其抄底银行股的关键策略, 而长期主义则是,其持有银行股的核心支撑: 逆向布局,危机中捡漏: 巴菲特擅长在银行业危机(如1990年储蓄贷款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美国银行危机)中买入被低估的银行股。

     例如: 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预言“美国银行业正在起死回生”,并在随后十年通过持有富国银行、美国银行获得数倍收益; 2020年疫情初期,市场恐慌导致银行股暴跌,巴菲特增持美国银行,认为此时“市场忘记了银行是经济血脉”,机会来了。

     这种“逆向布局”让巴菲特以极低价格买入优质资产,待市场复苏时获得丰厚回报。

     长期主义,享受复利效应: 巴菲特持有银行股的时间,往往长达数十年,通过ROE复利与分红复利实现“时间+优质企业”的倍增效应。

     例如: 富国银行持有23年(1990-2020),年化回报率约12%-15%; 美国银行持有12年(2011-2023),年化回报率约10%; 美国运通持有30年(1994-2023),年化回报率约15%。

     巴菲特曾说:“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就不要考虑持有它10分钟。

    ” 银行股的长期价值(如稳定的现金流、不断增长的ROE)正好契合这一理念。

     四、补充逻辑: 管理层能力与风险控制——优秀企业的“灵魂” 巴菲特认为,优秀的管理层是银行股长期价值的核心保障。

     他青睐那些能有效控制成本、优化资产质量、保持稳健经营的管理层: 例如,他多次赞扬摩根大通前CEO杰米·戴蒙(JamieDimon)的风险管控能力, 认为其在金融危机后提升了资本充足率,实现了零售银行与投行业务的均衡发展; 若管理层存在道德问题或经营不善(如富国银行“假账户丑闻”),巴菲特则会果断清仓,显示其对管理层的严格要求。

     巴菲特持有银行股的“底层逻辑链” 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持有银行股, 是价值投资原则(低估值+高ROE)、 银行股特性(稳定模式+强大护城河)、 逆向思维与长期主义(危机捡漏+复利效应)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逻辑链不仅让巴菲特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如富国银行30年28倍、美国运通30年20倍), 也成为其投资组合中的“压舱石”(贡献了约15%-20%的长期收益)。

     尽管近年巴菲特因宏观经济变化(如高利率、信贷风险)减持了部分银行股, 但他对头部银行(如美国银行)的长期价值仍充满信心。

     正如他在2020年增持美国银行时所说:“银行业是经济的血脉,当市场忘记这点时,机会就来了。

    ” 这一逻辑,至今仍是普通投资者应对市场波动的重要启示。

     喜欢与机器人老婆的梦幻世界请大家收藏:()与机器人老婆的梦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