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卢阳带砺雄 ——先父庆公艰昔创校事略

关灯
先后在多省市创办国中34所。

    先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毅然筹办“国立贵州临时中学”,被任命为教育部督学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旋兼校长),遂携全家抵长沙,校筹备处在皇仓坪挂牌,贾国恩、黄元吉等五位先生协助,周、贾两家同住办公楼,议事方便。

    贾先生耿直豪爽、工作负责,给人良好印象。

    战区师生登记由贾国恩等先生分在长沙、汉口、南昌三地办理,以长沙为中心,共登记鲁、豫等省流亡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含家属)千余人,部定校址贵州铜仁,1938年2月集结队伍分期入黔。

     三千人丁、千里路遥,幸在先父缜密谋划,贾国恩等先生精心组织安排,“迁徙”行动大功告成。

    同期,父雇木炭车携全家循湘黔公路经益阳、常德等赴铜仁,时值隆冬、大雪纷飞,车行艰难,经十来天抵达。

     铜仁处万山丛中,梵净山余脉蜿蜒,山川清雅,环境谧静、民俗淳朴,实乃烽火中一方净土。

    四月下旬末批师生抵铜,大功告成。

    幽谧山城因三千人丁喧闹苏醒,人口剧增、店铺加多,渐成黔东文教中心。

    然当时燃眉之急是无教室、食宿所,经父恳请吴县长会同耆绅巨商,允将江西会馆等作宿舍、旅部大楼等作教学场所,大队人马有现成屋舍修葺利用,省时省力省钱,地方绅士贤达助力良多。

    安排定后,总务处鸠工治材、加班赶工,两月后举行开学典礼正式上课。

    校名初为“国立贵州临时中学”,后奉部令取消“临时”,按创建顺序定名“国立第三中学”。

     建校初期筚路蓝缕、因陋就简,授课食宿条件极差,但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师生为抗战建国作育英才而教与学,虽苦犹甜。

    全国各校共同校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父据本校实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