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学生的流亡求学回忆

关灯
火车到南昌,转车到长沙,再西行到沅陵,偶然遇见佩带国立贵州中学校徽的胡运楠,得知国立中学收容沦陷区学生、教师来自沿海各省立中学,可免费上学,他答允代为联系。

    我先写信给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中学(后改三中)求入学,未见回信,便搭车到晃县,步行90里到铜仁申请入学。

    在校外久等后,经入学考试进入学校,获学习深造机会、生活有依靠,成人生重要转折点。

     王季良简介:男,1939年国立三中高中部第二班毕业。

    毕业于国立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1987年退休于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从沦陷区到铜仁 王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被占、上海失守、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西迁,武汉成国统区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抗战开展,救亡呼声震撼全国,抗战烽火燃遍大地,以下叙述我流亡途中情况。

     南京陷落后,徐州紧急、家乡垂危,我被迫背井离乡,随叔父乘火车经陇海、平汉到武汉(停留几天后,单身乘粤汉线到湘潭交通部堂兄处谋事,未果回长沙)。

    在长沙车站、街市、难民收容所,见大批难民流浪,我住进圣公会难民收容所(敌机轰炸长沙,难民悲惨牺牲,人心惶惶)。

     1938年初,教育部办理沦陷区学生登记,我登记后集体乘船溯江西上,从长沙、经常德,到达桃源县(适逢鹅毛大雪,漫野皆白,民船拉纤难行,停留几天)。

    有位同学体弱,天寒地冻致肺病发作,口吐鲜血、经治无效,安眠于桃源,江边埋葬时大家排队哀悼。

    天晴后,同学三五成群买桃源石刻章留念,夜晚有同学吟王维《桃源行》,有人提议探胜,几位同学雪地游访未找到桃花源,失望而归(或为“憧憬灵境”抒写)。

     天晴解冻,船经沅陵到辰溪县,本可乘辰水直达铜仁,因麻阳地区地头蛇设卡(收过路费、招子弟入学,苛刻猛于虎,领队无法答应),改道芷江、晃县等地,终到贵州铜仁。

    我进入国立贵州中学(后改国立三中)范师部一年级就读。

     此前以为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不毛之地,到铜仁后发现并非如此:大南门下临麻阳江水,山崖下绝壁数丈,东山古木参天,文笔峰风景幽美;校本部及高中部旅部大楼雄伟,初中部文坛幽静,附小车公馆绿树浓影,师范部文庙庄严肃穆,伴随我们火红青春;城中大街小巷青石板铺成,学校来铜后市面繁华,城外桃李柑橘水果迷人。

     50多年过去,不知当地现貌如何,思念之余,感慨至深。

     王璟,原名王瑾,男,1938年入国立三中师范部,1940年7月高师毕业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