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贵州求学记
关灯
小
中
大
张书华
从嘉兴到长沙
抗战爆发那一年,我在浙江省立嘉兴中学初中一年级读书。
上海“八一三”以后,嘉兴毗邻上海,日夜受敌机轰炸,学习上课都受到影响。
于是,学校另在新塍设分校,初中学生在那儿就学。
日寇正面攻不下上海,遂于1937年11月15日在金山卫偷袭登陆。
金山卫离我家平湖县新仓镇仅十多华里,敌军压境,说到就到。
据说那天早上大雾,一片迷漫,敌人来到新仓都不知道。
新仓是去嘉兴和上海的必经之路。
敌人一到,就大肆放火、杀人,全镇几乎被敌人烧光,我家的房子也被夷为平地。
正在这时,在上海中学高三读书的哥哥赶来新塍,于是我们随学校迁往于潜。
在于潜找到了临时校舍,各班都在山坡空坝上课将近一月。
这时杭州即将失守,学校准备迁到丽水。
我们想到大后方去念书,就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王志毅老师的带领下,由张宝田(哥哥)、金正铃、胡邦基、张书华等五人组成小分队,单独行动,没有跟随学校去丽水。
为了行路安全,避免敌机轰炸,我们取道西天目山直插到浙西兰溪,再转浙赣路西去。
一路上,我们跋涉于山间小路,最多的一天走八九十里路。
那时我只有十三岁,平时少走路,走得我几乎哭起来,大家哄着我走。
从西天目山,经分水、淳安到兰溪,山路崎岖,吃的是包谷糗粑,有时还要走夜路,荒山野岭,漫无人烟,又怕路上遇匪,真令人心惊肉跳。
到了兰溪以后,本想买票乘汽车到衢州的。
不料,车开不远,我就被车颠得抛出车外,肩受了伤。
于是退票不走了。
改乘木船由婺江到金华。
到了金华,碰上日机轰炸火车站,连个住地都找不到。
我们急得没办法。
好在这时遇上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体育教员,他带我们去金华郊区的家中住了十五六天。
这样,休息了一个时候,体力恢复了,我们这支队伍,又加入了许新民,许瑞鸿两兄弟。
继续从金华走到衢州,再从衢州乘火车到长沙。
在长沙先寄住在韭菜园西南临时联合大学,因金正铃哥哥金正铮在联大读书的关系住进去。
后来联大学生陆续来了,我们就找到浙江同乡会求援。
进同乡会后,睡的是地铺。
我们在浙江同乡会过的春节。
那时正是国共合作,长沙抗敌气氛非常浓,我们一有闲空就向青年会跑,去聆听一些有关抗日的宣传或演讲。
不久,我们得知贵州铜仁有个国立贵州临时中学在长沙登记,凡是沦陷区来的学生都可以登记;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非常高兴。
登记手续非常简单,因为大家都来自敌占区,一切证明都在中途遗失,我们的也都丢了;登记时,凡能提出证件的更好,否则一件校服,一枚校徽,或者一颗印有学校名称的纽扣都可以。
这样,我们都顺利登记上了。
从长沙到铜仁 1938年春2月,离开长沙。
从长沙到常德,我们乘了一天的轮船。
从常德开始,向沅水进发。
我们乘的是小木船,而且是上水船,行驶非常艰难。
学校编成几个大队,叫“战区流亡中学生第×大队”。
我们是第一批走的,在大队下编成一个“女生中队”,随行有持枪的护送队护送。
我们这条船,大约20来人。
一条小木船上挤这么多人,就象罐头里的沙丁鱼,吃住都在这条船上。
最恼火的是晚上睡觉,一个个笔直的睡,连翻个身都同时要喊“一、二、三”,才能翻得过来。
我们沿沅江向湘西行。
一路多是高山狭谷。
船上行约十里,经过一个数十户居民的狭街;又十里,到达沅江第一个险滩,叫磕滩;再上行十里,经大溪口,又三十里到达河洑市。
离开河洑市,经过延泉市老龙头,
上海“八一三”以后,嘉兴毗邻上海,日夜受敌机轰炸,学习上课都受到影响。
于是,学校另在新塍设分校,初中学生在那儿就学。
日寇正面攻不下上海,遂于1937年11月15日在金山卫偷袭登陆。
金山卫离我家平湖县新仓镇仅十多华里,敌军压境,说到就到。
据说那天早上大雾,一片迷漫,敌人来到新仓都不知道。
新仓是去嘉兴和上海的必经之路。
敌人一到,就大肆放火、杀人,全镇几乎被敌人烧光,我家的房子也被夷为平地。
正在这时,在上海中学高三读书的哥哥赶来新塍,于是我们随学校迁往于潜。
在于潜找到了临时校舍,各班都在山坡空坝上课将近一月。
这时杭州即将失守,学校准备迁到丽水。
我们想到大后方去念书,就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王志毅老师的带领下,由张宝田(哥哥)、金正铃、胡邦基、张书华等五人组成小分队,单独行动,没有跟随学校去丽水。
为了行路安全,避免敌机轰炸,我们取道西天目山直插到浙西兰溪,再转浙赣路西去。
一路上,我们跋涉于山间小路,最多的一天走八九十里路。
那时我只有十三岁,平时少走路,走得我几乎哭起来,大家哄着我走。
从西天目山,经分水、淳安到兰溪,山路崎岖,吃的是包谷糗粑,有时还要走夜路,荒山野岭,漫无人烟,又怕路上遇匪,真令人心惊肉跳。
到了兰溪以后,本想买票乘汽车到衢州的。
不料,车开不远,我就被车颠得抛出车外,肩受了伤。
于是退票不走了。
改乘木船由婺江到金华。
到了金华,碰上日机轰炸火车站,连个住地都找不到。
我们急得没办法。
好在这时遇上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体育教员,他带我们去金华郊区的家中住了十五六天。
这样,休息了一个时候,体力恢复了,我们这支队伍,又加入了许新民,许瑞鸿两兄弟。
继续从金华走到衢州,再从衢州乘火车到长沙。
在长沙先寄住在韭菜园西南临时联合大学,因金正铃哥哥金正铮在联大读书的关系住进去。
后来联大学生陆续来了,我们就找到浙江同乡会求援。
进同乡会后,睡的是地铺。
我们在浙江同乡会过的春节。
那时正是国共合作,长沙抗敌气氛非常浓,我们一有闲空就向青年会跑,去聆听一些有关抗日的宣传或演讲。
不久,我们得知贵州铜仁有个国立贵州临时中学在长沙登记,凡是沦陷区来的学生都可以登记;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非常高兴。
登记手续非常简单,因为大家都来自敌占区,一切证明都在中途遗失,我们的也都丢了;登记时,凡能提出证件的更好,否则一件校服,一枚校徽,或者一颗印有学校名称的纽扣都可以。
这样,我们都顺利登记上了。
从长沙到铜仁 1938年春2月,离开长沙。
从长沙到常德,我们乘了一天的轮船。
从常德开始,向沅水进发。
我们乘的是小木船,而且是上水船,行驶非常艰难。
学校编成几个大队,叫“战区流亡中学生第×大队”。
我们是第一批走的,在大队下编成一个“女生中队”,随行有持枪的护送队护送。
我们这条船,大约20来人。
一条小木船上挤这么多人,就象罐头里的沙丁鱼,吃住都在这条船上。
最恼火的是晚上睡觉,一个个笔直的睡,连翻个身都同时要喊“一、二、三”,才能翻得过来。
我们沿沅江向湘西行。
一路多是高山狭谷。
船上行约十里,经过一个数十户居民的狭街;又十里,到达沅江第一个险滩,叫磕滩;再上行十里,经大溪口,又三十里到达河洑市。
离开河洑市,经过延泉市老龙头,